每逢奇数年的三月,很多英国人会戴上马戏团小丑式的圆球红鼻子,不少汽车的前脸也挂上同样装饰,这么做究竟有何寓意?
一切要从一九八一年讲起,英国活动家简.图森在苏丹难民营参与救助工作时,不幸患上脑型疟疾和病毒性肺炎,因当地缺医少药,差点踏进鬼门关。这次经历让她终身难忘,也促使她决心通过筹款来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状况,并且很快就有了一个主意:如果能进行一场活泼有趣、观众有参与的慈善活动,也许就能将捐款变得容易一些。比如召集英国知名的喜剧演员和编剧们,排演一些精彩的幽默剧,娱乐大众的同时更能筹集善款。
图森说幹就幹,她找到英国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兰尼.亨利和喜剧编剧理查德.柯蒂斯,于一九八五年共同创办了喜剧救济基金会(Comic Relief)。在英语中,comic relief是一种创作手法,即在悲剧和紧张段落中,加入一些幽默情节,以供调剂观众的紧张情绪,像莎士比亚就总把一些滑稽场面注入他的悲剧之中。他们之所以采用这个名字,也是希望人们在观看喜剧的时候,不要忘记捐助的目的和初心。为了让活动更具吸引力,一九八八年“红鼻子日”(Red Nose Day)正式诞生,首场电视直播活动有超过一百五十位娱乐界名人和喜剧演员参加,观众高达三千万人,意味着将近一半的英国人坐在了电视机前。而英国各地的人们纷纷购买红鼻子佩戴,收入全数捐献给慈善事业。今年是“红鼻子日”创办三十七周年,其已成功为非洲最穷困地区筹集了数十亿英镑。
当初为何选中红鼻子作为活动标志?一方面,它是与马戏团小丑等喜剧角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为戏剧张力和喜剧效果就创作了多个小丑形象,直到“小丑之父”约瑟夫.格里马尔迪出现,小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乡巴佬,而被提升为滑稽剧的明星,其服饰和妆容逐渐演化成标志性搭配:白脸,红鼻头,象征醉汉的红润肤色,蓝色假发和仆人制服等。
另一方面,红鼻子如同一个品牌符号,便于宣传和全民参与。例如每逢“红鼻子日”前夕,超市、便利店等就把满箱的红鼻子放在入口处供顾客购买,通常分海绵、乳胶等不同材质,价格便宜,也易于佩戴,所得利润会按比例自动捐给慈善机构。公众甚至可以自发参与设计红鼻子,在汽车前脸挂上红鼻子就是有趣创意。
由于“红鼻子日”创办以来紧跟时代潮流,常邀请明星大腕,获得较高关注度。比如二○一五年,以热播美剧《权力的游戏》剧组策划的音乐剧为主题,请到了“龙妈”主演艾米莉亚.克拉克、“小恶魔”主演彼特.丁拉基等人,他们的唱词风趣幽默,自嘲各自在剧内的角色。二○一七年,圣诞季经典电影《真爱至上》组织主演休.格兰特、戆豆先生等原班人马回归,制作了十六分钟的“红鼻子日”特辑,讲述的是这些主演在十四年之后的人生,让很多观众热泪盈眶。
然而,“红鼻子日”不总是一帆风顺,近年外界曾出现批评之声,包括刻板印象化受捐人群、性别平等彰显不足等。二○一八年更卷入种族争议,在BBC节目中播出的一部影片中,工党黑人议员戴维.拉米(现任英国外交大臣)抨击喜剧救济基金会虚伪,经常派一位英国白人名人访问一个非洲国家,他们怀中抱着饥饿的非洲小男孩照片,俨如“救世主”形象,然后向公众索要捐款。这种将非洲描绘成充满贫困受害者的做法令人厌烦。面对外界质疑,喜剧救济基金会做出积极回应,表示将不再使用饥饿者或病重儿童的图像来描绘非洲大陆,而是以更正面形象来对抗贫困。
不论如何,“红鼻子日”传递出的正能量还是受到肯定。如同演员休.格兰特在《真爱至上》“红鼻子日”特辑中所说,爱可以战胜一切,不仅仅是浪漫的爱情,也有我们去帮助他人的爱。所以,生活大多数都是以喜剧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