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柳絮纷飞/繁体字 竖排版\小 冰

2025-04-02 05:02: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啥时候开始就喜欢上繁体字了?又是啥时候开始就钟情竖排版了?我说不清楚。

  读惯了简体字横排版的兰说:“繁体字加竖排版,读起来太费劲儿,再好看的书都影响阅读兴趣。”“未见得!”我反驳。

  “试想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类似的美篇美句,如果用繁体字和竖排版,是不是更有意境呢?从右到左,心领神会地读;从上到下,点着头地领会。头和目光的移动方向是上下,上下是什么?是点头,是认可。读者与作者的思维像是共通的,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我继续道。

  “倒也是。”她承认。

  “繁体字和竖排版的书,并非不好读,不过是一种习惯罢了。多读几部就习惯了,习惯了就读得轻松、投入、享受。如果有人向你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作者的新书,内容有特色,写作手法新颖。而你,只因笔画繁复、排版生疏就放弃阅读,那是不是太亏了?”我说。

  关于简体横版和繁体竖版,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坊间,总有不少人有话可说。官方统计,二○二三年有将近十五亿人使用汉语汉字,而在海外和港澳台,用繁体和竖版的比例非常大。

  古人把字写在石头上、树皮上、竹子上、羊皮上,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平平仄仄,抑扬顿挫。五四运动之前,古典小说、文言文、国学经典、坊间信件,几乎全是繁体竖版;离我们不远的民国,如许地山、张爱玲、钱钟书等的作品,以至现代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多是繁体竖版。用传统的版本读早期的人和事,无论人生哲理还是生活情感,繁体字总觉得生鲜俏皮,内容总觉得更富滋味。

  简体横版和繁体竖版,在华人中是通用的,香港出版界也并非都用竖版,但是普遍繁体。有一个现象,无论习惯什么版本,一到写毛笔字,很多人就直奔传统,那是定型的历史,好玩,有趣,有意境。

  有两份繁体字竖排版的月刊,我每年必订,每月必读。当一本实体书刊捧在手上,当纸张一页页在指尖翻过,当纸和墨散发出芬芳,触觉、嗅觉、视觉都有了。像砖块样的象形字和形声字,自上而下,堆砌成一道道的文墙,好像有事件跃然纸上,好像有声音破纸而出。

  电脑早已开发出繁转简和简转繁的软件,非常方便,但是转来转去,倒是闹出不少笑话。转错了是很离谱的。语言学家们正在集思广益地探讨这个问题吧?若干年后,汉语的书写形式会统一吗?怎么统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