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善冶若水/数字时代的审美退化\胡恩威

2025-04-07 05:02: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多年前,宫崎骏曾在纪录片中观看了AI生成的动画,当场表示强烈反感。在笔者看来,这位坚持手绘的动画大师的愤怒,或是对技术的排斥,但更是对一场正在发生的文明危机的预警──当算法开始批量生产“艺术品”,人类独有的审美能力和精神深度正被技术狂欢所淹没。

  传统艺术的珍贵,在于每一个笔触承载着创作者的生命体验。达芬奇为绘画而研究解剖学十馀年,八大山人的一笔荷梗蕴含亡国之痛,贝多芬在失聪后仍谱写出《第九交响曲》。这些作品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们是从苦难与沉思中淬炼出的灵魂结晶。而AI创作的本质只是数据的重组,它没有凝视世界的眼睛,没有历经沧桑的心灵,生成的只是徒具其形的空壳。当《星空》被AI“复刻”时,可以模仿梵高的笔触,却永远无法覆製那个在精神病院仰望夜空时震颤的灵魂。

  当代教育似乎在加速这场审美退化。书法课上消失的墨香、美术课被取缔的素描训练、写作教学中的“AI辅助”,这些看似进步的改变,实则或多或少“切断”人类感知世界的神经。传统艺术训练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深情凝视。而当小学生用AI一键生成“完美”图画,当大学生依赖软件矫正论文逻辑,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深刻思考的能力。法国哲学家伯格森警告的“直觉消亡”,在数字原住民身上正成为现实──他们熟练操作各种滤镜,却看不见现实中的光影层次。

  更可怕的是技术拜物教催生的文化畸变。AI生成的平庸图像被冠以“创新”之名,网红展馆里充斥着算法设计的“沉浸式体验”,短视频平台将古典乐剪切为十五秒的背景音。这种审美降级不是偶然,而是流量经济与技术乌托邦主义合谋的结果。本雅明预言的“灵光消逝”正在超乎想像地应验:艺术不再是灵魂的对话,而沦为感官刺激的消费品。当AI绘画在社交媒体被疯狂点赞时,博物馆里的真迹前却人影寥落──我们正用技术的便捷,兑换审美的贫瘠。

  在这个算法统治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拒绝技术进步,而是重建人文价值的评判标准。原研哉的“空”哲学提醒我们为心灵留白,中国“格物致知”的传统启示我们对重返手工的沉思。真正的危机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我们将灵魂拱手让给数据的危险倾向。

  那些仍在坚持手绘的工作室、用钢笔写作的作家、拒绝数码修图的摄影师,他们不是保守的顽固派,而是文明火种的守护者。因为人类最珍贵的财富,从来不是效率与产量,而是那颗能为美震颤、为真理激动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每一幅拒绝AI的手绘,每一篇不用算法的创作,都是对技术霸权最优雅的反抗──不是反对进步,而是坚持人之为人的尊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