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艺象尼德兰/“高抬贵手”的开颅残片\王 加

2025-04-08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伦勃朗画作残片《扬.德伊曼医生的解剖课》。\作者供图

  提起西方绘画中的解剖学,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达.芬奇留下的大量人体解剖素描稿。不过,“达爷”此举当时算是“见光死”的非法行为,那些画稿在他去世后才被公布。而当我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偶遇了伦勃朗现存最惊悚的画作残片《扬.德伊曼医生的解剖课》后,才意识到在达.芬奇去世一个世纪后的荷兰共和国,解剖已成为了一项“公共艺术”。

  伦勃朗毕生完成了两幅关于解剖主题的群像。年仅二十五岁绘制的成名作《杜普医生的解剖学课》如今仍是海牙莫里茨皇家美术馆的重点藏品;而眼前这幅在他“知天命”的一六五六年所完成的《扬.德伊曼医生的解剖课》就没那么幸运了。画作在一七二三年的一场火灾中被焚毁,只留下了用前缩透视法(Foreshortening)示人的罪犯尸体和站在左侧手捧其头盖骨的医生助理吉斯伯特.卡尔科恩。主刀大夫扬.德伊曼的面部也被付之一炬,仅他的躯干和“高抬贵手”的解剖动作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若将残片对比画家留下的素描画稿,能够发现虽然坐在医生两侧的八名围观者群像在被火焚后灰飞烟灭,却意外留下了整幅画作最“出彩”的局部──尽管放眼望去着实有些毛骨悚然。

  在十七世纪荷兰共和国,委托关于人体解剖课的画作已成为当时群体肖像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些作品通常描绘外科医生公会(Guild of Surgeons)所组织进行的各类现场解剖课程,并在完成后悬挂在公会内以示纪念。相比较达.芬奇当年以非法途径获得尸体、自行解剖并用素描记录下来的违法行径,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描绘外科医生进行公开解剖课已成为一种崭新的合法化潮流。身为当时阿姆斯特丹最如日中天的画家,伦勃朗不止一次地接到解剖群像的订单也就顺理成章了。

  直面这幅写实到令人不适的画作,伦勃朗笔下的开颅尸体直接唤起了我对曼特尼亚名作《哀悼基督》中通过前缩透视法表现已故基督的印象。鉴于曼特尼亚那幅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画作堪称是此技法的经典范本,且通过版画覆製而被广泛流传,伦勃朗的构图大概率受到前辈大师的影响。比起成名作《杜普医生的解剖学课》中精致的细节刻画、生者与尸体不同的皮肤色泽,以及抓拍般的定格瞬间,五十岁的伦勃朗显然已超越了炫技的层面,力图着重呈现真实的解剖实验。仅前缩透视法示人的尸体正面、其血淋淋的大脑和仿佛探出画布之外的双脚,就已足够表明伦勃朗此时炉火纯青的画技早已完胜强调粉饰细节的早年成名作。

  一五九四年,在伦勃朗故乡的莱顿大学内开放了解剖剧场(Anatomical Theatre)。而伦勃朗记录《扬.德伊曼医生的解剖课》的场地应是坐落于阿姆斯特丹新市场的另一座环形解剖剧场。据史料记载,由于尸体的保存问题,公开解剖课通常安排在冬季进行,观众群包括医学生、外科医生和可付费入场的好奇民众。在共持续三天的公开解剖课中,首日是下腹部解剖、次日是横膈膜以上包含心脏和肺部的胸腔、最后一天则是大脑、肌肉、肌腱、韧带和骨骼的解剖环节。由此可见,伦勃朗的两幅解剖学画作中所展示的环节也颇为不同。扬.德伊曼医生的解剖课显然符合上述顺序,通过死者腹部清晰可见的窟窿和正在演示开颅手术的瞬间,能够判断这是进行到最后一天的解剖课。反观成名作中杜普医生正在展示死者的手部肌肉和筋络,而躯体则完好无损,这一不符合解剖课流程的展示也许客观反映了初出茅庐的伦勃朗为了美观而牺牲写实的艺术处理。待到“知天命”的年纪,经历了《夜巡》的争议和爱妻的离世,大师在阅尽浮华之后的画风反倒愈发无所顾忌,变得真实而深刻了。

  一六五六年,年逾半百的伦勃朗宣告破产。同年,他受邀完成了《扬.德伊曼医生的解剖课》。这幅群像杰作命途多舛的经历与大师盛极而衰的人生轨迹竟不谋而合。虽然今天我们再也无法亲眼目睹画作的全貌,但伦勃朗为世人留下的经典前缩透视遗体能在熊熊烈火中幸免于难,也算是上苍于心不忍、高抬贵手了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