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中华饮食的文化融合\姜舜源

2025-04-09 05:02: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乾隆御用”款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右图:“乾隆御用”款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碗底及外壁。\故宫博物院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推出的“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大展,通过跨越生死、文化、山水、时间等,多维度展示中国饮食文化历史。

  第一部分“跨越生死”中“礼食同源”说,突出了饮食文化的地位。这源自不少人津津乐道的“列鼎而食”。说的是孔门弟子子路发达之后,“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不但使用鼎,而且一餐饭排列几只鼎(西汉刘向《说苑.建本》)。吃饭是动物生存的本能要求,因此食肯定在礼之前。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礼制是吃饱饭之后,在距今五千多年才开始逐步形成的。至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是用于祭祀典礼的。一只鼎煮一种食物,鼎越多菜品越多。像《仪礼.有司》说“乃升羊、豕、鱼三鼎”,就是奉上羊肉、猪肉和鱼三道菜品。周朝建立之初,只有周王可以享用菜品较多的美食:“惟辟(君王)玉食”(《尚书.洪范》)。后来随着物质产品增多,逐步突破原有限制,孔夫子认为是“礼崩乐坏”(《论语.阳货》)。其实他本人也是受益者,因而有条件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物变味不食,肉和鱼变质不食,食物变色不食,有异味不食,烧製火候不合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到饭点不食等等(《论语.乡党》)。

  通观中国历史,“民以食为天”才是根本的、永恒的主题。即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是最大的政治,负责任的最高统治者必须将此作为施政第一要务。“武王伐纣”,周在取殷商天下而代之过程中,提出了比较周延的“天命”说。此后三千年,谁是天命所归,谁就是统治天下的“天子”。周武王率诸侯出兵伐纣到达黄河边,发表《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天帝以老百姓为耳目,老百姓反对的天必诛之。革命成功后,周武王提出“惟食丧祭”(《尚书.武成》),意思是民以食为命,到西汉刘向《新序》,正式表述为“民以食为天”(刘向《新序.善谋下》)。

  中华饮食发展的最大特点是文化融合。一是中外文明的融合。小麦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后的西亚新月地带,在距今四千到四千五百年之间,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夏朝之前传入我国。华夏先民接受它之后,不停地融会创新。春秋战国时,今中原地区的河南种麦,但不像现在这样,麦子熟了一次性收割剃光头。《诗经.鄘(今河南新乡县一带)风.桑中》将“采麦”与采桑相提并论,就是挑成熟的麦穗采摘,将麦粒蒸熟作副食吃。到西汉中期,将麦粒加工成面粉的转磨出现,有利于提高小麦营养的吸收;西汉晚期至东汉,转磨形制及筛粉工具继续发展,提升了面粉的品质。特别是面粉发酵技术终于成熟,食用后肠胃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小麦开始与粟、大米一起作为中国人的主食,形成南稻北粟、南稻北麦的粮食格局。三国时期开始流行发面馒头,宋金之后改善为“笼炊”。金朝李杲编、明朝李时珍参订、姚可成辑补的《食物本草》,记载其加工方法是:利用以酒曲酿成米酒沉淀后的酒浆作为酵母,调和在面粉里发面,蒸出馒头,“轻松适口,今世宾筵所不可缺。”至今发面蒸馒头仍沿用此科学原理。中国人把面食做到极致。

  我国历代相继由西域和外国传入的其他食物不胜枚举,包括玉米、白薯等主粮,至今北方地区仍是小麦、玉米一年两作。还有葡萄、胡桃、石榴、黄瓜、大蒜、马铃薯、番茄、花生、辣椒等副食、菜蔬,藜藿等我国古代传统蔬菜后来反而不常见。子路富贵之后吃肉腻了,“愿食藜藿”;苏东坡游山逛水,看到人家“煮芹烧笋饷春耕”。

  二是国内各民族不同饮食文化的融合。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南朝齐秘书丞王肃,是东晋衣冠南渡时山东琅琊贵族后人,博学多才,于太和十八年(四九四年)北魏伐齐后加入北魏。当时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装、汉语,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在营建洛阳城过程中,王肃因熟悉前代典章制度,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很受孝文帝赏识,常呼他“王先生”。王肃刚到北魏,不习惯北方鲜卑族羊肉、牛羊乳,通常吃鲫鱼羹等南方食物,喝茶水。几年后,王肃参加孝文帝举办的宴会,吃了很多羊肉、奶茶等。孝文帝奇怪,问他:卿习惯中原之味。羊肉与鱼羹、茶水与牛奶,孰优孰劣?王肃对曰:羊是陆产之最,鱼乃水族之长,不同的人各有所好,各认为是珍馐。如果一定要比较优劣,那么羊就好比齐鲁大邦,鱼好比邾莒小国,茶茗并不能比作乳酪的奴仆。孝文帝闻言大笑,举杯说了一个“习”字的字谜:“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并赐以金钟,意在表示习俗不同,要互相学习,并亲身示范学习汉字的成绩(后世不少人误读了孝文帝、王肃对话的本意)。

  一千二百多年后,清朝乾隆皇帝对孝文帝、王肃的言行产生了共鸣。他有一件和阗羊脂白玉错金嵌宝石碗,在太和殿举行朝会大典,向王公大臣赐茶时使用,碗内底正中有隶书“乾隆御用”四字。玉碗的内壁阴文雕刻乾隆帝御製诗《咏和阗白玉碗》:“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子雍(指王肃)曾有誉,鸿渐(指唐朝陆羽)未容知。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诗后有“乾隆丙午(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新正月”、“御题”款识及“比德(《礼记》:君子比德于玉)”印。诗中自注:酪浆即奶茶,国家典礼,御殿则赐茶,用以表示恩惠和联络感情。作为清茶、奶茶兼善的他,最欣赏王肃关于南方清茶与北方奶茶的比喻。文化发展的活力在于相互融合,在交流中发展。

  这件玉碗高四点八厘米,口径十四点一厘米,足径七厘米,于乾隆五十一年制成,具有典型的西域痕都斯坦玉器风格,内在美加外表美的完美器质,体现出中华文明的高尚品质与和阗西王母后裔们华赡浪漫的气质。器壁薄,横截面为圆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双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饰花叶纹,独具特色的是枝叶由金片嵌饰而成,花朵则以一百零八颗精琢的红宝石构成。在羊脂白玉上错入黄金纹饰,再镶嵌红宝石花朵,豪华而简约,富丽而儒雅,美轮美奂,尽善尽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