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英国危房\江 恒

2025-04-10 05:02: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文学界有种说法,生活需要虚构才能让人忍受,但英国作家反其道而行之,围绕住房危机掀起一波写实小说热潮。

  不久前,由作家罗伊辛.拉尼根创作的小说《我想回家,但我已经回家了》出版,书中讲述主人公艾娜在伦敦租房的痛苦经历。有一次她参观一间公寓时,地产中介不得不将前门的髒床垫搬开才能进入,房间内污浊的气味更让人感到恶心,尽管房子的条件极差,但一小时后她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告知房间已被别人租走了。多年后艾娜结婚了,她和丈夫看中了位于火车站上盖的五楼公寓,每次火车经过时,公寓都会发出嘎嘎声,墙壁薄如纸,隔壁正在烹饪的食物香味弥漫在空气中。他们给出每月租金的报价后,立即被地产中介拒绝,因为其他客人给出的报价要高出一百五十英镑。当这对夫妇最终在一个高档社区里,以合理的价格找到一套底层公寓并顺利租到手时,他们感觉难以置信,所以从搬进来的那一刻起,艾娜就确信一定哪里出了问题。果不其然,公寓不是单层玻璃窗让人感觉非常寒冷,就是墙壁摸起来湿漉漉,更可怕的是它似乎“闹鬼”。

  于是,一个现代哥德式鬼故事开始了。实际上作者巧妙地以闹鬼来比喻公寓因设施老旧而响声不断,也折射出英国租房市场的疯狂。

  就在去年,作家霍莉.佩斯特在其黑色幽默小说《房客》中,也描绘了租客令人不安的生活。书中讲述一个女人返回家乡,租了一间可以俯瞰她母亲家的房间。当她到达自己租下的公寓时,惊讶地发现其“就像许多短期出租房一样窄小、炎热,并且要通过自购廉价家具来配备齐全”,与她刚吃过的三文治包装盒非常相似,即如同丢进垃圾桶的废物,真是一种讽刺。作者在小说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租房者的无奈和不安感,并引导读者联想到英国政府失败的住房政策。

  事实上,《房客》只是近年涌现出来的论述英国住房危机的众多小说之一。其他类似作品包括:探讨中产阶级和第二住房对北威尔士影响的《玻璃屋》;以房客给无良地产中介的电子邮件形式写作的《好房东》;住房危机迫在眉睫并且主人公总是在为最基本的稳定感而挣扎的《近在咫尺》;主人公因经济原因被迫离开伦敦的《夜晚和周末》,以及让人因住房问题陷入破碎意识形态的《佩克汉姆实验》等等。这些小说的作者大都是年轻作家,他们对英国的住房危机更为感同身受,而他们笔下光怪陆离的故事,让读者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在西方迅速冒起、被视为最知名新生代作家之一的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也加入到该主题的写作行列。鲁尼于二○二二年被《时代》杂志评为一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她迄今出版的小说都是国际畅销书,其中《普通人》和《与朋友的对话》被改编为电视剧,而《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于二○二一年出版时,英国各地的五十家书商在出版当天提前开门迎客以满足需求,仅五天就售出四万多册。住房问题在鲁尼的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去年出版的《间奏曲》,书中的人物因为无法控制的原因被赶出出租屋,而房东被描述为“嗜血的寄生虫”。

  对于这一波小说热潮的成因,作家拉尼根认为,除了反映出当前英国住房危机严重,也是年轻作家写自己熟悉内容的典型例子。“我们本身就是住房危机的见证者,就我们坐下来写作的地方而言,住房和租房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在肮脏、潮湿、花光你所有钱的公寓里写的小说永远不会有田园风光,也不会特别乐观地描绘家庭生活。如果是的话那就不真实了。”拉尼根在家乡贝尔法斯特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回到了伦敦,再次面对租赁市场,它似乎变得“更加激进和难以接近”,她受到启发创作了小说。在她看来,像《房客》这类小说至关重要,它们在大规模艺术表现一个失败体系的同时,也扮演了警告角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