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观后\何 威

2025-04-11 05:0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里斯本丸是一艘日本客货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用作运载人员、货物及战俘的船只。

  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日军将一千八百一十六名主要为英国籍的战俘驱赶登上停泊在昂船洲的武装客货轮“里斯本丸”的三个狭小的货舱内,船上另载有七百七十八名日军,启航前往日本。一九四二年十月一日,在中国浙江舟山外海域被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第八十一分队的“鲈鱼号潜艇”发射鱼雷击中。当天下午日本海军的驱逐舰“栗号”赶到将“里斯本丸”上部分的日本军人先行转移到舰上,稍后另一艘日本运输船“丰国丸”到达把剩余的日军官兵转移上船,只留下押送战俘的二十五名守卫及七十七名船员留在船上,并将“里斯本丸”拖到浅水区。为防范船上战俘逃亡,日军钉上木条封闭所有舱口。十月二日载沉载浮的“里斯本丸”终于沉没,船上各人纷纷跳海逃生,周围船上的日军不但没有救援,还枪击在海上的战俘。

  位于定海县东极乡青浜岛东北附近岛上渔民发现海难发生,当即自发地驾驶渔船救人。共有三百八十四名战俘被救起,但八百二十八人葬身大海。大部分生还者再被日军捕获,押送往上海,然后再转乘“新生丸”前往日本,只有数名战俘在渔民掩护下逃出生天。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由方励执导完成制作,二〇二三年八月于伦敦点映,二〇二四年九月于内地上映,票房四千七百三十八万元人民币。

  从制作纪录片目的本身而言,其展示的应该是对事件不同的观点/视角,或是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世界观乃至不同的人生观,而非仅仅是揭露真相或是讲述对错。纪录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真实,不仅仅是结果或是经过,也包括了情感。纪录片的完全真实和剧情片的部分真实之间是有一个界线的,这个界线存在于编导对素材编辑(有意或是无意)的选择之中。纪录片制作的最好状态是对所有素材、对故事中的内在联系保持开放状态,换个说法即是在这个题材开始前并没有已经确立的立场或是主观判断,因为这会影响对各种素材取舍的选择,也影响对情节走向的判断。

  方励拍摄《里斯本丸沉没》,从纪录片的选材而言不是那么有利,因为已经有了一个哪怕是部分真实的故事且公开放映了的电影。除非有未被发掘出的史料或是人物经历带出新视角或不同的世界观乃至不同的人生观,那拍摄才具其独特的价值。其次从影片的重点来看,更多地集中在驻港英军战俘为绝对主视角的惨痛经历,这个其实更符合剧情片的叙述表达,即以故事塑造情感的真实性来感动观众。纪录片则是相反,以客观与理性引起观众对事件的思考和关注。创作者从头到尾都在强调这段历史和牺牲的人需要被记住,显得刻意,尤其是在大街上问路人知不知道里斯本丸。

  此外,作为纪录片导演出镜的频率过高,亦有较多不必要的类似表演的画面出现的影片中。似乎制作纪录片并非导演本意,只是以纪录片模式制作剧情片。若是如此,那么影片的结构和表达则完全符合剧情片的要求。

  以纪录片呈现的话,我想影片有两个部分需要弥补。在论证事件的部分是:船体应该试图打捞起来,那么可以确定的口述部分:是否被一枚鱼雷击中、击在何处、造成的损伤究竟有多大?那么船预计沉没的时间、抢救的困难、撤离的可能性等一系列问题便有了基础背景资料。第二个是解救部分,中国渔民部分的采访太少及表浅,他们应该占有与船上战俘几乎同等的篇幅。比如,为何要收留三位战俘不被日军再次抓走?战后军事法庭审判时他们有作证吗?这件惨案被淹没的真正原因是如何的?这些都是影片未提及的重要真相,这其实关乎这部纪录片背后的制作动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