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与苏东坡的约会\方晓岚

2025-04-14 05:01: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东坡肘子。\作者供图

  四月二日,有幸被邀出席上海“和东坡.交个朋友”宴集全球发布暨第二届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论坛,与近两百位专家学者、饮食行业人士等聚首一堂。

  苏东坡,一位无可替代的中国历史文化代言人,主办方以“和东坡.交个朋友”作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在海内外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把传统文化以活态传承。

  中国人自小念书就认识苏东坡,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他是耀眼的大文豪、书画家,更是美食及烹调的鉴赏家,他的诗词中有很多赞美食物的作品。试想千年之前,在那信息闭塞的年代,没有电子通讯,没有大量印刷出版,没有一切宣传机器,而苏东坡也没有条件像孔子那样开院教学,贫穷潦倒也请不起食客和助手,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苏东坡的成就,在中国传诵千年。

  中国自商周时期起,已有古籍记录饮食,但内容重点在于贵族们在祭祠时的器具与食物,到了汉唐时期,经济兴盛,饮食达至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大多数文献记载的仍是皇室贵族的饮食,而作为宋代人的苏东坡,写的都是平民百姓吃的食物,他也乐于过平民百姓的生活。苏东坡不仅仅是简单地承载着“美食家”的称谓,更是为百姓的饮食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载。

  古时中国人基本上每天只吃两餐,到了宋朝,开放夜禁,百姓日常饮食由两餐改为三餐,两餐之间吃一次点心,逐渐成为百姓的生活习惯,繁华的夜生活从此开始,这是中华饮食的一个里程碑。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可见市井饮食之精彩,苏东坡的确赶上了宋代的饮食好时光,只可惜他仕途不顺,到处流转,锦衣美食轮不到他,而简单民间美食就成了他生命中的一大享受和慰借。

  宋代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有一段“玉糁羹”,写的是才子苏东坡的食事,原文曰:“东坡一夕与子由饮,酣甚,槌芦菔烂煮,不用他料,只研白米为糁食之。忽停箸抚几曰:若非天竺酥酡,人间决无此味。”意思是苏东坡有次与苏辙(字子由)饮酒,饮到兴致甚高之时,把芦菔(萝卜)煮烂,不放其他材料,只是把米研碎做糁吃。席间苏东坡忽然放下筷子,拍打桌子,说:“除非有天竺酥酡,人间绝无此美味。”苏东坡为此羹命名为“玉糁羹”,并作诗称颂:“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东坡肉是国人熟悉的东坡食祭,制作东坡肉,离不开酱油。中国人在约三千年前已懂得製酱来为食物提鲜,周天子用膳有一百二十种酱,每一种酱配一种食物,计有醢(粤音海)用盐醃成肉酱、醓(粤音谈)有汁的肉酱、醯(粤音希)肉类发酵后产生的酸味(醋),是用来醃製食物。由于以肉製酱不易保存,到了汉代,更多的是用植物来製酱,全国遍布製酱作坊。在酱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液体,称为酱青。到了宋代,酱青不再是酱的副产物而是主产品,更不是贵族和有钱人的专利品,因价格下降,百姓都把它作为食物的调味料,并从此称为“酱油”。苏东坡正是赶上了普遍使用酱油的时光,有了酱油就有红烧,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应运而生,虽然这些菜式都未必由他而创,但通过他对选用食材和烹调火候的理解,且用赞美的文字作出咏叹,使之扬名天下而流传而今,绝非一般文人所能及。

  苏东坡写美食,写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他做官被一贬再贬的贫困潦倒人生中,他对大自然所给予的食材,充满欣赏、敬畏、珍惜,于是他用仅有的、能负担得起的食材,花心思去做到最好,并记录下来与人分享,他的乐观、豁达、从容,令人敬佩,他一生可能未尝珍馐百味,但他是真正的美食家。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成就了闻名世界的中华饮食,无数先辈们的努力,点滴成金,其中包括了苏东坡的功劳。希望通过这次“和东坡.交个朋友”的持续行动,让东坡先生成为海内外成为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的明星代言人,说好东坡故事,说好中国故事,一起在传承文化的路上,携手同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