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浙江省嘉兴市南湖风景区一景。\新华社
天下人都爱这嘉兴,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它活在历史拱围的厚土中,更活在新时代生机盎然的潮涌里。浙江嘉兴自三国时期便有了“禾城”的美誉,此地因生长着茂盛的禾苗而被命名为禾兴,后又改称嘉禾。且看《嘉禾志》,“野稻自生,一茎九穗”,在宋代已然成为嘉兴祥瑞的象征。
最是人间四月天,我再一次来到浙江,从京城到嘉兴,乘坐高铁半日即到,走出嘉兴高铁站,树木葱茏,四月的榉树已是新绿满枝,连续多天去到嘉兴的南湖天地,湘家蕩、栖凰埭、胥山村、竹林村等多个乡村,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城市与乡村已融合于一片蓝天下,那美妙的水乡风情依然,但却是城市乡村建筑融为一体,田野市井俨然相互映衬。在我走访的村落里,听到一个个村民自信的谈吐,从“面朝黄土”到“数字耕读”,他们今天已经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可称企业家、农场工人、店主,也可称工程技术员、设计师……总言之,城市里的职业在乡村可以找到相应的位置,而乡村人也同样走进城市,从事这些不同的职业,甚至成为这些行业的领头人。
嘉兴演奏着城乡统筹的和美之声,实现了二十年前预期的──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嘉兴在这些年里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努力,将城乡二元结构的“剪刀差”锻造成共生共荣的“连理枝”。嘉善县缪家村的联排别墅群与千亩智慧农田毗邻,桐乡崇福镇的农创园里,“九○后”创客用AR技术还原古代檇李种植场景,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的5G信号缭绕在青砖黛瓦之间。
为什么城乡统筹要看嘉兴?
看的不光是宜人的风光,平湖广陈镇的“共富菜园”,智能滴灌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水流,区块链溯源让每一颗草莓都有“数字身份证”,而带给人们更多思考的是创新和变革。农户“带着承包地进城”的创举,让农民成为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向受益者”。另一重维度的流动是人才,农创园为创客提供“生产孵化+生活配套”的全链条服务,新农人带着物联网技术返乡,政府聘请“乡村振兴规划师”,培育“善农客”领创联盟,让城市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在嘉兴,城乡不再是人才的“单向漏斗”,而是形成“城归雁阵”与“新乡贤”的良性循环。
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是嘉兴产业振兴的缩影,全市已建成十三个省级特色小镇,二百三十八个“淘宝村”,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矩阵。走进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仿佛踏入现实版《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智能化生产线与奇幻研学空间有趣衔接,孩子们在AR导览中探索植物奥秘。“蓝色粮仓”将光伏板与鱼塘结合,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养鱼、塘基种稻”的生态循环。秀洲区的“农业大脑”平台实时监控二十万亩农田,病虫害预警准确率达百分之九十五。这些创新让传统农业蜕变为“绿色银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居浙江首位。
公共服务的普惠之网遍布城乡,在乡镇卫生院,村民刷医保卡即可享受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村庄实现“十五分钟文化圈”,村史馆、非遗工坊成为新的文化地标。教育医疗的城乡落差正在消弭,城市的优质资源不断如清水流向乡村,名医名师走动在乡村的田园之间,与其说是田间小道,不如说是公园林荫。
生态治理后的诗意栖居,已让嘉兴乡村成为大多数城市人羨慕的栖居之地。在海盐南北湖未来城,钱江潮源湿地修复工程让消失的白鹭重返家园,生态绿道串联起森林、湖泊与农田。“零碳社区”屋顶光伏板满足家庭用电,垃圾分类机器人自动分拣,居民步行十分钟即可到达生态公园。这种“三生融合”的理念,让城乡边界在绿色中消融。嘉兴经开区的“智慧环保平台”整合多家企业的废气监测数据,VOCs走航车定期扫描重点区域,水质良好,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上升。
在栖凰埭的小街上,一位农民画家在家门口摆开了他的画作,墙上挂满了,又一层层摊在窗台上,石桌前,他骄傲地说,他的画走进了西湖边的美术殿堂,还走进了欧洲的画展。我细看了他的那些色彩绚烂的画作,他画的是鱼、桃子、稻谷,无边的田野,也画了村民们住的别墅一般的小楼,房前屋后的树木花草,是生活的写照,也是乡村的美好。又有一些农民画家,听说我们的到来,便聚集在村里的画室里,依我看那画室的雅致丝毫不亚于城市的文化场所,我们坐在一起,听他们聊到了各自的绘画经历,约好下次再来看他们即将举办的画展。告别之后,眼见他们一个个开车离开,因为刚刚的交谈,让我确信他们在二十年前是种地的农民,而今天则是农民画家。
行走在二○二五年的嘉兴,城乡融合的形态处处可见,农民白天在智慧农场工作,夜晚在湖畔剧场表演:城市人白天在大楼里上班,夜晚在乡村绿道上漫步……城乡统筹已从人们的设想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图景。中国城乡关系的“嘉兴答案”告诉人们,城乡统筹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展,而是城乡的共生共荣,城乡文明的相互滋养。或许,这就是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山水相依,城乡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