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什锦/烟花三月下扬州\方晓岚

2025-04-21 05:01: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文思豆腐羹。/作者供图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是指在农历三月,这时扬州柳絮如烟,春意盎然。扬州地区在春秋时代叫广陵郡,到了汉朝曾改为广陵国,后又改回广陵郡。在晋朝时和京口(今镇江)同是北府兵的两个驻兵地点。隋朝曾名为江都,到了唐朝才改名为扬州。

  扬州是古代文人荟萃之地,比较为人熟悉的有张若虚、白居易、杜牧、苏轼、欧阳修、郑板桥、姜夔、伊秉绶等,留下了不少不朽之作,其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姜夔的《扬州慢》,道尽了扬州繁华的情况,杜牧的《遣怀》一诗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当然还有死守扬州的史可法,东渡日本传法的鉴真和尚,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隋朝时修建大运河,从洛阳途经江都(今扬州)伸延到余杭(今杭州)。元、明、清三代,继续修建大运河,北到天津,西连长安。大运河也为各朝的皇帝提供了出巡的方便,隋炀帝三下扬州,康熙六次南巡,乾隆六下江南,留下了不少风流韵事。

  古时由南至北的漕运主要靠大运河,扬州于是成为盐商聚居的城市,《资治通鉴》里说“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益即四川),扬州人有钱,当然对享受更精益求精,所以才有扬州三把刀:菜刀、理发刀、修脚刀。就菜刀而言,如果没有扬州精湛的菜刀工艺,恐怕也不会有精致的扬州菜。

  “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丝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这是清代惺庵居士《望江南》一词,描写当年扬州人很会享受,爱吃烫干丝、抽烟、喝酒和吃肴肉。

  扬州菜以刀工细腻出名,一块白豆干,刀工高明的师傅能够横片出二十四层(也有说二十八层的)厚薄平均的豆干片,再切成比牙签更细的干丝,根根一样粗细,煮不烂,理不乱,和火腿丝、鸡丝同煮,可以把三丝均匀地混在一起,吃时每一口都能够吃到三丝。乾隆皇下江南,扬州官员奉上“九丝汤”,是以干丝加上八种其他切成丝状的食材所做成。清嘉庆年间扬州盐商童岳荐选撰的《调鼎集》,记载了“九丝汤”用的材料:火腿丝、笋丝、银鱼丝、木耳、口蘑、千张、腐干、紫菜、蛋皮、青笋或加海参、鱼翅、蛏干、燕窝等。后来,民间简化了材料,成了江浙菜中的“大煮干丝”或“鸡火干丝”。

  “文思豆腐羹”是扬州的传统名菜,三百多年前,在扬州天宁寺西园下院,住了一个叫文思的和尚,很会作诗,他做的豆腐羹叫做“文思豆腐羹”。据说是先用当地的金针菜、木耳等原料煮成素汤,然后把嫩豆腐切成发丝般粗细的豆腐丝放到汤中,滋味异常鲜美。

  当年隋炀帝杨广带着妃嫔随从,乘着龙舟沿大运河南下看琼花(即绣球花),“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杨广对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后,杨广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作为纪念。御厨们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和葵花斩肉(即:狮子头)这四道菜。隋炀帝品尝后甚悦,赐宴群臣,令淮扬菜风行朝野。扬州人以其饮食历史文化为荣,至今仍称扬州菜为淮扬菜。

  还有一道是与隋炀帝有关的,便是扬州炒饭。这个炒饭原来叫做“碎金饭”,记载在隋炀帝的尚食长谢讽所撰写的《食经》里,后来传到广州,粤菜厨师加入了叉烧,便成为了今天的扬州炒饭。

  扬州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市中心的瘦西湖没有杭州的西湖大,但是朴实自然。湖边的柳树很多,春天的时候柳絮随风飘扬,鼻子敏感的人可要小心了。爱研究饮食的人可以参观“中国淮扬菜博物馆”,这里详细介绍了淮扬菜的源流,对淮扬饮食文化及风俗,做了很生动的展示。

  东关街是一条历史老街,街的一边连着古运河,曾经是水陆交通的要冲,有刀具、酱园、五金和各种作坊,更多的是小吃的老店。光是卖汤圆的就有几家,如赵氏叠汤圆和赖氏四喜汤圆,另外卖姜糖、酥糖、花生糖、芝麻糖的店舖有五六家,还有卖豆腐脑和黄桥烧饼的聚香斋,当然还少不了各种标榜老字号的扬州菜馆。在东关街西面不远便是史可法纪念馆,旁边是天宁寺,几百年前文思和尚便是在这里修行。

  烟花三月游扬州,细味那春意绵绵中的古朴,和令人魂牵梦萦的淮扬菜,古今多少风流事,尽在弹指之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