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艺象尼德兰/“荣归故里”的银製香炉\王 加

2025-04-22 05:02: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带香炉的静物》出自十七世纪荷兰画家彼得.凡.罗斯特拉滕(Pieter van Roestraeten)之手。 作者供图

  在位于哈勒姆城的弗朗斯.哈尔斯博物馆(Frans Hals Museum)中的一条长廊处,一幅精致的静物画吸引了我。身在静物画目不暇接的尼德兰地区,能够抓住眼球的作品要么画中有独特的稀缺物件儿,要么物品的光泽与质感以假乱真。眼前的这幅小画,二者兼具了。

  这幅《带香炉的静物》出自十七世纪荷兰画家彼得.凡.罗斯特拉滕(Pieter van Roestraeten)之手。身为哈勒姆本地人的他曾作为学徒师从这栋博物馆的主人、哈勒姆城伟大的画家弗朗斯.哈尔斯五载之久,之后还娶了他的女儿成为了“赘婿”。然而,学成出师的他或许忌惮老丈人在肖像画领域无法撼动的地位,选择另辟蹊径成为以静物画和虚空画(Vanitas)闻名、偶作风俗画的画家。深受同期著名“华丽静物”(Pronkstilleven)画家威廉.卡尔夫(Willem Kalf)影响的罗斯特拉滕,也效仿前者将物品安置在一个极暗的环境中。但有别于前者“华丽静物”题材中屡屡出镜的鹦鹉螺杯和明青花瓷,罗斯特拉滕画中最抢眼的物品大都是雕刻精美的奢华银器,包括烛台、酒壶、茶叶罐,以及此作中带有镂空雕花的三脚香炉。

  在十七和十八世纪欧洲,家中的气味是豪门贵族展示其身份的重要象征之一。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污浊的空气会传播疾病,因此会使用各种香露、鲜花、香包和香炉来改善室内空气。画中的银製带盖香炉功能和我国所用的香炉一致,区别在于我们是焚香,他们是在炉中燃烧由玫瑰水、桃金娘(myrtle)和橙子所制成的香丸。在铺垫的炭火上缓缓燃烧的香丸会散发出缕缕香气弥漫的烟雾,脑补这画面竟颇有种太上老君炼丹之感。

  离开弗朗斯.哈尔斯博物馆,这尊精美的香炉始终在我脑海中念念不忘。用手机在网上搜索词条“十七世纪香炉”,首条弹出来的图片惊呆了我: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一尊于一六七五年在英国制造的银製香炉和刚刚画中所见的无论是器型还是纹样都几乎一模一样。那么新的问题来了,莫非画中的银香炉不是荷兰本地货?那么在哈勒姆出生并学艺的罗斯特拉滕是在何等机缘下绘制此作呢?

  一六六六年,八十四岁高龄的弗朗斯.哈尔斯溘然长逝。由于荷兰共和国因战争导致经济断崖式下滑,同年罗斯特拉滕携妻子阿德里安婕.哈尔斯前往伦敦谋生。鉴于“华丽静物”题材在英伦三岛颇为罕见,画家在伦敦主要为英国贵族绘制其所藏昂贵物品的静物画──相当于给这些珍贵器物创作“肖像”。当时他的一幅静物画售价高达四五十英镑,画家因此在异乡得以名利双收。《带香炉的静物》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静物肖像”。画中的香炉制作极其精美,罗斯特拉滕巧妙地用一束聚焦的微光投射在香炉上。其摆放的角度也经过深思熟虑── 露出的两只炉脚和炉盖的尖柄巧妙地在画面正中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也让左右两侧的宝石胸针与珍珠项链成为了陪衬。炉身锃亮的光泽、镂空的雕花工艺、花卉的细节纹理,让这尊银质香炉能够在博物馆狭长走廊的众多画作中得以脱颖而出。画家卓越的写实功底可见一斑。

  细细品味此作,能够发现其实则包含了“华丽静物”和“虚空画”的双重特质。当时的珍珠饰品由于全取自野生珍珠,因此被视为奢侈品的金字塔尖。因此画中的珍珠项链、带珍珠的宝石胸针也和这尊精美的银製香炉一样散发着奢华与财富的气息,而这也是“华丽静物”题材的必备元素。与此同时,由于香水和香丸等耗材被视为短暂易逝的,这幅《带香炉的静物》实则还蕴含着“虚空画”中对生命转瞬即逝的人生哲学隐喻。虽然物件儿是英国货,但画中的深层含义依旧保留着尼德兰地区的静物画传统。或许也正因如此“混搭”的新颖形式,才能让罗斯特拉滕得以在英伦三岛画坛游刃有余。

  关于此作缘何在英伦完成后得以“荣归故里”,博物馆的展籤上并未注明。然而,身为土生土长的哈勒姆人,又是当地史上伟大画家的乘龙快婿,罗斯特拉滕能够凭借这幅异国银製香炉进驻故乡为老丈人打造的博物馆,也算是众望所归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