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爱茶之人于茶室悬挂“茶禅一味”、“吃(喫)茶去”的墨宝,此景令笔者不禁思索:“茶禅一味”究竟源于何处?其与“吃茶去”又何渊源?还有“茶”与“禅”结合有何蕴意?
茶与禅的邂逅,可追溯至唐代寺院的晨钟暮鼓。禅宗僧人坐禅之时,常以茶破睡魔、清心源,茶便由此化作修行的助缘。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而饮茶的过程恰好契合这一理念──专注于沏茶、品茶的动作,摒弃杂念,内心得以澄明。
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去”公案,堪称茶禅一味的典范,其点化之妙,石破天惊。无论僧人是否来过禅寺,禅师均以“吃茶去”回应;院主困惑求问,禅师仍说“吃茶去”。这三句机锋如金刚杵,击碎一切分别心,暗示佛理即在日常之中,无需外求。
“茶”与“禅”同“一味”,意即茶文化与禅宗在精神追求上有共通之处,核心在于透过茶事体验,参悟禅理,照见内心。笔者认为“茶禅一味”共通蕴意有三境。
第一境是清苦回甘之美。茶的苦涩后回甘,象征人生苦短却需积极前行;禅修亦然,需耐得住清寂,方能悟道。茶从树叶到杯中茗,我们品尝到人生的起伏与转折,正如禅宗所言,只有经历磨难,才能达到心灵的觉醒。
第二境是平常心即道。赵州禅师让所有人“吃茶去”,正是告诉我们,以平常心做事,当下便是修行,直指“当下即佛”的禅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以平常心面对一切,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澄澈。
第三境是空寂之境。南隐禅师以“空杯喻”点化弟子,唯有倒空成见,方能容受新茶。茶盏需空,心亦需空,唯有“本来无一物”的空明,方能使人超脱俗虑,得大自在。
笔者学茶写茶,友人误以为此乃消极避世。实则,茶禅之道反赋予生活四重积极启示。
一重,接纳甘苦,坦然浮沉。茶之滋味千差万别,其内在变化往往非品茶者所能掌控,品茶的关键在于心境。人生亦复如是,俗语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确实许多事情的发展并非个人之力可左右,若能以坦然从容之心面对人生起伏,必能在逆境中品得回甘之味。
二重,专注当下,做好本分。茶事讲究全神贯注,禅修同样如此。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逐远方,而在于善待工作和生活,专注和投入,有助于聚精会神既能出色完成眼前的工作,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三是,持平常心,守清静心。正如茶与禅的精神上的共鸣,皆蕴含于日常点滴之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难免会有影响自己心绪的人事物。赵州禅师面临不同人的询问,皆以“吃茶去”回应,意在告诫人们平时“该干啥,就干啥”,无需过多纠结。勿让他人左右自己的心情,心若无波澄自明,释怀自在笑红尘。
四是,放下执念,回归本真。茶的一生,体现了“空”与“有”的圆融统一:乾茶是“有”,入水则“空”;茶汤是“有”,饮尽则“空”。人生往往也是在“有”中执著,于“空”中放下。茶需空杯以容,心需放空以悟。执念如满杯之水,会阻碍智慧的流入,唯有去除我执,重回真我,方能体悟人生如茶,从树叶到茶汤般“历劫而香”。
下次若有人问“何谓茶禅一味”?或可邀他“吃茶去”,在茶中感悟。当有閒暇时,笔者喜欢问友人有空来吃茶否?正如“茶禅一味”的核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通过茶事修炼心性,最终实现精神的超越与生命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