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异化效应\江 恒

2025-05-01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柯林斯出版社推出了名为《图说英国》的系列书籍,内容涉及许多典型的英国国家主题,很难想像如此地道呈现英伦文化的图书,竟诞生自欧洲难民之手。

  当时的背景是欧洲大部分地区已被纳粹德国占领,英国处境十分严峻。柯林斯出版社推出这套图书的目的,不仅为了鼓舞士气,也是记录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以防在德国占领下消失。因此,从国际象棋到高尔夫、从鐘錶到登山、从蝴蝶到农场动物、从水道和运河到地图和制图者,所涉主题十分广泛,总共出版了一百三十二本书。每本书都很薄,封面设计也很简单,但作者猛人云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乔治.奥威尔、二十一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著名摄影师塞西尔.比顿、资深体育记者内维尔.卡杜斯,以及二战时写下不朽诗句“来吧,友军的炸弹,落在斯劳”的诗人约翰.贝杰曼等等。可以说,在那些黑暗的战争岁月里,他们作为不同领域的专家,给予了读者极大心灵慰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作者和文字之外,《图说英国》系列书籍几乎在各个层面都刻有鲜明的欧洲印记。比如,图书的编辑、设计师、印刷工和出版商团队等,都是来自遭受法西斯蹂躏的欧洲国家难民,并且绝大多数是女性,而她们当中有许多人必须被英国政府从马恩岛拘留所特赦,才能从事书籍出版工作。

  事实上,这种现象仅是冰山一角,在二战前后有大批文化人因政治或种族迫害原因逃离欧洲大陆,和所有难民一样,他们乘坐简陋的小船跨越英吉利海峡登陆英国肯特海岸,虽然有着令人鄙视和抗拒的难民身份,却在英伦大地上落地生根并大放异彩。他们中大多数是政治左派和艺术先锋派,共同参与塑造了英国的电影、艺术、建筑、出版、广播、摄影和儿童文学等领域的文化,并为英国大众提供了诸如皇家节日音乐会、企鹅图书和舞台剧《来喝下午茶的老虎》等经典,包括纽波特市政中心的巨型壁画,也是由德国的艺术家创作的。

  但这些为英国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欧洲难民,当初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可。英国人对他们的到来并不热情,主流《旁观者》杂志曾批评从事电影业的难民人数过多,《每日邮报》也对来自德国的无国籍犹太人从英国的各个港口涌入的“暴行”进行了猛烈抨击。一位英国军方将领甚至公开表示,应强制欧洲移民们佩戴识别性臂章,进而引发舆论呼吁关押“危险的外国人”,最终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被关进条件极其恶劣的拘留所。与此同时,欧洲难民们对英国的恶劣天气、过度烹饪的食物、文化保守主义和死气沉沉的街道感到沮丧。正如有难民感叹住宿条件极差,“这些小房子都一模一样,似乎都是用泥土匆忙建造起来的。”

  尽管如此,这批异乡人仍选择了拥抱英国文化,并且试图保持自己身上的社会和艺术激进主义,在看不到希望的英国土地上重新培养它。在那些“欧洲制造”的英国经典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左翼色彩的《图片邮报》,上面发表的那些震撼人心的照片,记录了特权与贫困的对比,描绘了底层普通人的生活,帮助营造了一种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舆论氛围,并促成了工党在一九四五年的压倒性选举胜利。除此之外,学者尼古拉斯.佩夫斯纳在他的《英格兰建筑系列》中,精心编列了英国各郡的建筑珍宝。曾参加儿童运输计划的摄影师沃尔特.拉萨利,则从《蜜的滋味》等对工人阶级生活的粗犷描绘,转向拍摄上世纪八十年代墨臣.艾禾里制片公司电影中的怀旧风格。

  英国作家欧文.哈瑟利以“异化效应”(Alienation effect)来形容欧洲难民在英国的成就,以及他们那种身在其中的疏离。这个原本由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提出的表演艺术概念,是指观众无法简单地将自己与剧中的角色联系起来,疏远于戏剧或电影。对于欧洲难民而言,英国作为异国他乡,即熟悉又陌生,那些对他们所做贡献的动人赞颂,无疑也是他们寻求国家认同的重要解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