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糉子是端午节应节食品之一。\作者供图
端午节源于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祖先的日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的重要节日,地位等同清明节和中秋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的意思,一个月中第一个五日称为端五,而中国古代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而二五相重,所以也称为重五。端午节在中国还有其他名称,为端五、重午、端阳、五月五、蒲节、龙船节等。
端午节有很多不同的传说,例如是起源于越王勾践为复国,在农历五月初五训练水师,有一说是纪念爱国的伍子胥,也有纪念曹娥,而最为人熟悉的,就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在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悲愤而死,之后楚人便在端午这天,以竹筒装米投江,以祭屈原。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其著名诗词的影响,秦汉之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更为流传开来,成为最为脍炙人口的端午传说。
其实端午节吃糉纪念屈原,可能是一种美好的附会,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所言:“夏至节日,食糉。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可见当时糉子只是一种普通的夏令食品。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姓已普遍用茭白的叶子(称为菰叶)包着黍米成牛角形来食用,称为“角黍”,而用竹筒装米烤熟,称为“筒糉”,这可能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糉子。
魏晋南北朝时,糉子的材料及形状已多元化,并正式成为端午节的食品。到了唐代,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糉子的材料,也以米代替了黍,并加入了红豆、栗子、红枣以及鸡鸭、猪肉等材料。每年端午节前,人们以自家包製的糉子,作为互相馈赠的礼物,成了当时社会的时尚风气。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朝端午节的节日小玩意和食品,包括:百索(五色丝线结的长命缕)、银样鼓儿花(白色小鼓人造花)、香糖果子、糉子、五色水团、紫苏、菖蒲等,用以招待客人。到了元代,以前包糉子用的茭白叶,改变成箬叶(一种大叶的竹叶),这样便进一步改变了糉叶的季节局限性。而到了清代及民初,糉子更发展得百花齐放,各省各地,风味各异的糉子,成为了承传不息的饮食风俗。
中国江南地区有一个民间传说,说天上有个瘟神,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就会下凡传播瘟疫,特别是会加害于小孩子,受害的小孩子便会发高烧,不肯进食,甚至送命。做母亲的纷纷到庙堂烧香,祈求女娲娘娘消灾降福,保佑她们的孩子。女娲娘娘对瘟神说:“这都是我嫡亲的孩子,不容你伤害!”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造次,就问女娲:“不知娘娘有几多嫡亲孩子在凡界?”女娲回答说:“我命我嫡亲的孩子在衣襟前挂一个蛋袋,凡是有蛋袋的孩子,都不准您胡来。”于是,女娲便把这个消息传到人间,端午节时,只见每个孩子胸前都挂个小袋子,里面装个煮熟的鸡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只好罢手了。从此,端午节吃煮鸡蛋的习俗就传开来了。
还有一个也是与女娲娘娘有关的端午节食俗,在福建晋江地区,每到端午节,人们就会以糯米粉做煎堆应节。每年端午节,当地都是雨季,相传女娲炼石补天,每年都会有裂缝,所以一定会下雨,百姓相信煎堆能补天,所以家家炸煎堆吃煎堆,祈求老天转晴,夏天农作物才会丰收。
在我国不少农村,每年端午节仍保留着挂艾叶菖蒲,挂大串蒜头和吃蒜头,以及喝雄黄酒的习俗,古时的目的是为了辟邪及远离瘟疫,后来就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江南地区在端午节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雄黄酒、黄瓜、黄鱼、黄鳝、咸蛋黄,也有以黄豆代替黄鳝,反正吃五种“黄”,据说就能辟邪了。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有所谓“阴阳争、血气散、易得病”的说法。相传端午节时期,五毒包括蜈蚣、毒蛇、壁虎、蠍子、蟾蜍都甦醒了,会跑出来为害,而雄黄酒是以蒲根切细,拌以雄黄,再浸以白酒,据说是以毒攻毒,有解毒功效,其实雄黄酒饮多了也是会中毒的,所以现代多以绍兴黄酒代之。古时人们在端午期间,在中午喝雄黄酒,还把雄黄酒抹在小孩子面上,又洒雄黄酒在床间,以避虫毒。民间传说中,还有《白蛇传》里的许仙,把雄黄酒给白蛇精喝了,于是白蛇便露出原形,把许仙吓病了。
中华传统饮食民俗,是几千年文化的遗产,在重温这些民俗历史来源的同时,对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代一代流传下去,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