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艺象尼德兰/两只猴子的背后\王 加

2025-05-06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老彼得.勃鲁盖尔画作《两只猴子》。\作者供图

  时隔十三年再访柏林画廊(Gemäldegalerie),又见到了老彼得.勃鲁盖尔笔下的《两只猴子》。上次谋面还是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于二○一八年举办的纪念“勃老”逝世四百五十周年的特展中。一别七载,其间我去了安特卫普、专程去看了收藏鲁本斯早期代表作《上十字架》和《下十字架》的“我们的圣母教堂”(Onze-Lieve-Vrouwekathedraal Antwerpen)、拜谒了“勃老”在布鲁塞尔的安息之地,再看这幅巴掌大的小画中两只憨态可掬的猴子,又读出了更多背后蕴含的深意。

  画中的两只猴子蹲坐在一个拱形的龛状石窗中,牠们分别被两条铁链拴在一个铁环上,一只面对观者呆萌地露出微笑,另一只则蜷缩着以侧面示人。背后淡蓝色的风景是尼德兰斯海尔德河港口与安特卫普的城市天际线,画面正中央的尖塔正是数十年后即将迎来鲁本斯两幅祭坛画巨作的圣母教堂。老彼得.勃鲁盖尔通过这幅小画展示了他对空间透视纵深的理解、熟练掌握在风景画中使用空气透视法的能力,以及对动物逼真摹写的卓越技法。然而,如果仅将此作视为大师对两只小猴的猎奇写生之作,那就大错特错了。既非静物,亦非写生;其背后的真实寓意,远超表象。

  此时的老彼得.勃鲁盖尔即将从居住多年的安特卫普离开前往布鲁塞尔。作为十六世纪欧洲商贸最繁荣的港口之一,安特卫普港充斥着来自全球的稀有物品和珍奇异兽,背景中穿梭在港口的多艘大型货船便客观反映出当时热闹非凡的海运商贸。画中的两只小猴子乃原产地非洲的红帽白眉猴(Cercocebus Torquatus)。牠们远渡重洋来到欧洲,成为了擅画风景和风俗题材的“勃老”笔下罕见的记录动物的作品。事实上,在老彼得.勃鲁盖尔安息的布鲁塞尔“我们的圣母教堂”(Onze-Lieve-Vrouw-ter-Kapellekerk)教堂外,立有一尊他的青铜雕像。在手执画笔和调色盘的大师肩头同样蹲着一只小猴子,呼应了这幅大师在离开安特卫普前完成的最后一幅作品。两只红帽白眉猴,实则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安特卫普港繁荣的见证者。

  在老彼得.勃鲁盖尔存世的约四十幅油画作品中,很多包含着尼德兰地区的警世箴言。画家极擅长用略带诙谐和讽刺的绘画语言来呈现民俗中脍炙人口的谚语,加之尼德兰绘画中的事物往往具有“画外音”的象征意义,也给观者读懂画作制造了更大挑战性。作为动物中最接近人的灵长类“近亲”,画中两只稀有的红帽白眉猴暗指人类的愚蠢,以及如何彼此束缚,而非相互解救脱困。

  不过,倘若我们再仔细观察画面细节,定会对“勃老”的“隐藏彩蛋”拍案叫绝:锁住两只猴子的铁链在圆环部分是死扣,但拴在牠们身上的末端却是活扣。锁扣的方式和我们今天佩戴项链和手链所使用的“OT扣”如出一辙:将插销拉至竖直便能轻松穿过锁环解扣。猴子因为智商受限无法领悟解锁的办法,也就只能在面对一条出路时仍屈从于被困的命运,由此映射到缺乏悟性的人类在面临困境时通常会成为自己的囚徒。至此,老彼得.勃鲁盖尔通过此作想真正传达的信息是:自暴自弃并不能解决问题,锲而不舍且活用智慧才能自救,从世俗或精神上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世间万物均向往自由,从未被束缚过的野生动物尤甚。但像画中那只低头蜷缩在一起、把锁头甩在身后的萎靡小猴,这种破罐破摔的态度并不能获得自由。距今近五个世纪的老彼得.勃鲁盖尔,留给人类的艺术遗产仅约四十幅,但却始终经久不衰。究其原因,他的作品在栩栩如生、雅俗共赏的同时,还蕴含着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画家虽是他的标签,但从内容上来说,他更像是一位哲人,用具有时代气息且最接地气的尼德兰谚语箴言来概括人生哲理,供世人慢慢品读、感悟。

  撰文至此猛然想到,从某种程度而言,《两只猴子》就是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画作与观者关系的缩影。在十六世纪中叶的尼德兰地区,他那些充满道德隐喻的风俗画或许就和拴在两只红帽白眉猴身上的活扣如出一辙:画面虽尽收眼底,若想领悟其背后深意,非慧根较高之人莫属。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