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潮玩街区日益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图为长沙近年备受关注的景点“潮宗街”一景。\作者摄
“五一”小长假,内地与香港游客实现“双向奔赴”。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处消息,假期首日已有八十八万人次出入境,其中入境的四十六万人次中,近一半来自内地。
游客多了,带动餐饮零售消费种种,文旅从业者自然欢欣鼓舞。游客人数的增多,却也会导致景区超负荷,反而可能影响旅游体验。毕竟,见到人满为患的沙滩,或是网红景点密不透风拍照打卡的人群,总归与大家想像中悠閒、诗意且浪漫的度假旅行相去甚远。
这些年,或因旅行,或为出差,远远近近去了不少地方,发现不同城市对于在地旅游资源的宣介和推广,各有侧重。有些志在打造商业步行街,在城市核心区引入潮玩、购物或餐饮名店,吸引年轻时尚一族目光;有些则推崇其自然风景,不惜功夫打造山海风光,再从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养,带领游人穿行古今,探索自然与民俗风物的融合。不论如何,皆注重“体验”二字:或兴奋刺激,或悠閒舒缓,总归要让远道而来的人们宾至如归,乐而忘返。
我去过的一些城市,文旅资源固然丰富,却每每将绝大部分笔墨篇幅用来书写几个最知名景点的故事,而其他新鲜的、有待开发和探索的旅行资源,却落墨甚少。比如说,某座城市以海闻名,当地便下大力气打造海滨沙滩,而忘记了海的背面竟有几处少为人知的郊野公园;又比如,某座城市有一条广为人知的名品购物街,旅游攻略便频繁宣传,以至于隔着数条街之外的文创街区,竟少为人知。而在我看来,一座城市的文旅产业若想持续发展,聚焦和打造热点自不可少,适当地分散焦点、在城中不同区域发掘甚至建构在地独特的行旅资源和线路,或也是另一处“破圈”的关键。
当我和外地的朋友谈起来香港旅行这件事,大部分人都会说起尖沙咀星光大道、说起海洋公园和迪士尼乐园,当然还有铜锣湾人潮涌动的购物广场。但其实,香港还有占地六十多公顷的湿地公园,有深水埗和荔枝角的文创市集,以及藏身港岛之南的中西画廊和艺文空间等等。在“定制”和“小众”愈来愈成为年轻一代外出旅行潮流趋势的当下,小而美的景点或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