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为什么称“自己也是百姓”\叶 梅

2025-05-09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高以永史料陈列馆位于浙江嘉兴竹林村。

  有时候,你会猛然觉悟历史的提醒,就像一道鞭子,在用力抽打人的灵魂。但若是皮太厚,也可能不会觉察。这是走进秀美的浙江嘉兴竹林村,读到一副对联时想到的。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康熙年间,出生于竹林高家埭的清官高以永在河南内乡县衙为官之时,将自己撰写的这副对联高悬在县衙三省堂两侧,时刻提醒自己,既是百姓,又是地方倚重之官吏,不能欺侮百姓,不能不作为。他的清廉之名不胫而走,并传至后世,这副对联被后人称作“两行古楹联,一部为官箴”,寥寥四十四字,似有千钧之力。

  而家乡人知道,高以永的清廉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来自竹林高氏家族的世代家风。

  高氏家族在明、清两朝都是嘉兴府境内知名望族,从明朝初,高氏始迁祖高逊志,至清朝嘉庆年间高士敦,高氏一门官居正七品以上者有十九人,仅知县就有七位,关键还在于个个都是清官,高以永的曾祖父,曾在万历年间任南阳府叶县县令,高以永自幼天资聪颖,其父母在嘉兴府寻找名师,以永得以受教,诗书皆通。高氏家风被称作“忠孝世泽、代有贤人,勤政爱民、清白共守”。

  走进竹林村头的“高以永史料陈列馆”,这院落里外两进,端庄小巧,踏进大门不久,恰有一束光射进窗来,顿觉热能袅袅升起,光焰氤氲,整个空间弥漫着肃穆的气息,让人内心变得沉静。在此我们得知了高以永和他的家族一些历史记载。

  令人格外惊佩的是,清官高以永有一位好妻子,也是一位好母亲,给后人传下了好家风。其妻蒋氏十分贤德,娘家父母也是读书人,出嫁之前为她准备了嫁奁,但世上不太平,寇贼四起,嫁奁尽失于兵士,父母要为蒋氏重新置办,但蒋氏却感恩不受,说父母的家园都没有修复,怎么还能为女儿再办嫁妆呢?自从嫁给高以永为妻之后,丈夫在外为官,蒋氏自在家中率婢女针线纺织,以补家用,并叫儿子带信给丈夫:“家中粗可自给,请汝父勉励清操,勿以为念。”高以永在外为官十四年,蒋氏在家中安贫如故,从未向丈夫有任何索取。《竹林八圩志》中称蒋氏“博通经史,识见宏远,遥决时事,深中情理,有非须眉男子所能及者。生长华胄,不事纷靡。”后诰封宜人,为五品命妇。

  这位贤德的母亲虽然出身于富贵之家,但一生保持质朴和清醒,有见识,所谓“生长华胄,不事纷靡”指的就是生在富贵之家,却不贪婪,不奢华,不炫耀,她与丈夫一起为儿孙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让后人仰之、习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受益无穷。联想现实社会中许多为官之人,或许也曾想做个清官,但架不住后院起火,加之管教不严,任家眷狐假虎威,借势搜刮不义之财,尽做些伤天害理之事,结果是牵连得这些官员也堕进腐败的泥潭,到头来只落得锒铛入狱,妻离子散,可悲下场。

  再看这宁静的白粉墙上,书写着高以永的对联,似箴言,又似重锤,每一个伫足凝视者的心灵无不受到撞击。“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透过字里行间,一时间仿佛穿越时空,看到那个身着官服的身影,正立于县衙三省堂前,眼神中满是庄重与自省。他深知,自己虽身为官吏,肩负着一方百姓的信任与期望,但究其根本,也是百姓中的一员。这双重身份,既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傲慢,不能辜负百姓的供养,更不能欺压百姓。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己所能为地方百姓谋福祉,保一方安宁。

  二○一三年十一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菏泽视察工作,在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时,特意援引了高以永的这副对联,以古鉴今。家乡竹林村人将高以永的品格赞为“竹林清韵”,与竹林村名相得益彰。竹林,素来以挺拔坚韧、清雅高洁的形象示人。事实表明,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高以永及其清廉、有所作为的家风,就如同那片苍翠的竹林,在历史的淘洗之中,成为竹林村不断生长的精神气质。

  这些年里,“千万工程”不断推进,竹林村干部们以高以永为榜样,既要一心为民,又要时刻清醒自己也是百姓,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需求和困难,肩并肩地一起着手环境整治和乡村发展。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又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风情,举办了“高以永杯”全国楹联大赛,以“清廉”为主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楹联爱好者踊跃参与。不羨绮罗夸锦绣,唯怜皂履踏风霜。言之有物的楹联作品,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竹林村的历史底蕴,并让更多人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清廉”的薰陶。

  夜幕降临,明月高悬,恰是月圆之时,银盘大的月亮给这无边的竹林和水面披上了一层银色的外衣。不由试想月光下,那一身清廉的高以永也曾行走在这水乡小径上,他布衣皂鞋,胸中一股正气,即使夜晚,也自带光芒。后世为官者有几人参悟得透,无论身处何位,都不应忘记自己的本源,以人为本,为民作主,唯有对百姓的敬畏与感念,才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养就得一股“竹林清韵”。

  在那幢白墙红瓦的陈列馆里,墙上有一幅书法:“濯恶清姿诵今古,清廉无墨赋清诗”,没有标明是谁的诗和书法,但让人端详品味良久。这竹林村,历史与现实,生态与文化相互交织,使得这片江南水乡,自有了别样的景致和韵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