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流派,特点是强调旅行和道路上的自我探索和成长,而英国作家罗布.考恩的新作《北路》,却给读者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
该小说以英国最长的伦敦至爱丁堡A1公路(又称北路)为背景,这条贯穿了英国南北的主要道路,被形象地称为“英国大动脉和脊梁”。与传统意义上的公路文学关注个人在旅途中的成长、冒险和自我发现有所不同,作者更多地从沿途的人文历史角度进行探究。比如,A1公路曾是古代人类活动轨迹、罗马时期铺设的道路和近现代通向北方的要道等等。该书如同他在二○一五年出版的另一部小说《共同点》中所呈现的那样,巧妙结合游记和自传等风格,大量采用心理地理学的写作方法。他把这次旅途形容为“意识修炼”,并将道路视为许多事物的隐喻:时间、英国的统一或分裂、人类生命的历程等。就像他在书中所说,当我们注视道路时,不仅看到了我们自己,还看到道路是人类的生命线,双方之间在身体和情感层面上建立了联系。尽管我们只是沿着这条路行驶,却与这条路的灵魂进行了交流。
作者在书中提到很多生动的事例。例如A1公路在拓宽土地时的考古发现,那是一处罗马时期的公墓,人们挖掘出了一个头骨,“其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仿佛在竭力逃避两千年来第一次照射在它身上的光线”。由此引申出这条道路的大部分历史都是悲怆的,就以约克郡附近的路来说,因罗马时期当地人遭到镇压,又被称为“血路”。再往南,在古北路的罗马防线上,坐落着亨廷顿郡,那里是斩首了英王查理一世的护国公克伦威尔的出生地,因此也是英国内战的支点。作者在书中进一步展开联想:克伦威尔在酒馆里向他召集来的军队发表演说,屋子里面充满了奇怪而沉重的气氛……你几乎可以感觉到穿着威尼斯红色外套和子弹带的亢奋之徒聚集在一起。然而这样的场景,在二○一六年公投决定脱欧时的英国似乎同样适用,看看亨廷顿附近A1公路腹地上贫瘠的田野和枯萎的小草在灰色天空下颤抖,简直就是英国社会困境的写照。
这条路上还有一位争议性人物──号称“铁娘子”的前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她在林肯郡格兰瑟姆A1公路旁的一间杂货店楼上长大,并且受到家庭环境的薰陶:她那位虔诚的卫理公会教徒父亲总是“断然拒绝信任”,并且怀有“对集体社会的仇恨”。正如作者所说,传承自父辈的政治立场,戴卓尔夫人积极主张推动私有化,她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最终导致英国向南部富有阶层倾斜,北部的大批国有煤矿被关闭,工人们成了牺牲品,这条道路也成为“分裂国家的线”。作为重要历史见证,A1公路沿线有一座纪念二○○○年火车脱轨事故遇难者的纪念碑,当时英国铁路完成了私有化,铁路基础设施的维护由私营公司负责,不幸的是铁路轨道因维护不当导致金属疲劳,当列车经过时发生断裂,在很多人眼中,这起导致重大伤亡的火车脱轨事故,是戴卓尔夫人的一大政治遗产。
事实上,英国文学中有关公路题材的小说,虽不如美国公路文学(如《在路上》)那样形成声势,但也不乏自我探索为核心主题的佳作。最经典的当属作家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主人公史蒂文斯驾车展开一趟为期六天的休假旅程,他在途中探访一位友人时,回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达林顿庄园担任管家的往事,暴露出对旧日“美好与辉煌”的恋恋不舍。书中虽描写了英国乡郊的美丽景致,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史蒂文斯视线里无法离开的历史包袱,也正是这些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此外,作家瑞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和瑞.温怀特的《盐之途》,都通过旅途反思人生,而约翰.克里斯多福的《末日之旅》,则充满了社会崩溃下的公路求生叙事。至于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虽是穿越平行宇宙的奇幻小说,本质上也是一场公路冒险,有着自我成长与逃亡色彩。用考恩的话说,路永远不会结束,除非你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