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工夫茶冲泡技艺有讲究。\新华社
关于闽南潮汕工夫茶,网上有许多资料,有的详细论述工夫茶的茶器,有的铺陈饮茶的步骤与程序,还有一些文章探讨工夫茶的起源,说有上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我总是觉得奇怪,为什么起源于明清之际的工夫茶,迄今也有四百年历史,不可谓不久远,还非要编派它提前一千年问世,硬说起源于唐代或宋代。有人说陆羽《茶经》对茶器与茶饮的描述,仔细列明了茶具的规范,更强调茶饮的仪式性,显示了喝茶要讲究工夫,所以是工夫茶的源头。还有人说,苏轼的弟弟苏辙有诗,说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可见宋代人喝茶特别推崇福建的茶饮方式,赞赏福建人倾身事茶,一丝不苟,完全忘记了劳累,因此,这种具备高级饮茶工夫的喝茶法,北宋时期已经在福建流行,一定可以作为工夫茶源起于唐宋期间的根据。
其实都是乱弹琴。溯源工夫茶的历史,要先定义什么是“工夫茶”,不能拿着“工夫”两个字,在历史的进程中瞎找古人喝茶下过工夫,就指鹿为马,在那里随意偷换概念。现代“工夫茶”所喝的茶叶是发酵的芽叶茶,讲究的茶器是景德镇与德化系统的瓷器,更喜欢使用紫砂茶具。这些工夫茶使用的茶叶与器具,都是明清以来才出现的近代产物,在闽南潮汕地区受人推崇,与唐宋时期流行大江南北的煎茶、点茶、斗茶毫无关系。更明确的考古文物证据,指明唐代推崇的秘色瓷茶器,是浙江上林湖区制作的越窰青瓷,而宋代最讲究的点茶与斗茶器皿,则是建州(建阳地区)出产的黑釉建窰,也即是日本茶道讹传的“天目碗”。历史文献也明白记录,唐宋期间主流的高级饮茶方式是製饼研末,最珍贵的茶产在唐代有“蒙顶第一,顾渚第二”之说,宋代则是今天建瓯一带的北苑御茶园及凤凰山壑源诸焙。这一切历史证据,都清清楚楚显示,我们现在盛称的“工夫茶”,无论是使用的茶器或是冲泡的方法,都与唐宋饮用末茶的方式,不但毫无关联,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
非要说陆羽饮茶因为有修养,极具工夫,所以是工夫茶的滥觞,或说苏辙有诗为证,可以确定福建人喝茶品级最高,所以是最具工夫的工夫茶,完全是玩弄文字游戏,视历史事实为无物。说古人喝茶讲究工夫,所以是工夫茶的起源,这种粗糙的思维,混乱的逻辑,再往前推进一步,就变成:《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工夫茶可以躐等溯源到神农;传说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所以围巾的制作起源是嫘祖;中国从古就讲阴阳,所以电极的发明与使用可以上溯到伏羲氏。晚清时期捍卫传统的保守派,动辄就说西学源出中国,只因感到自己当前生活习惯的卑微,就找“自古以来”的源头,挽救文化自卑的心理。其实,茶饮始自中国,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几千年的演进中有过多元的发展,是中国先民为人类文明生活改善的伟大贡献,足以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为什么非要扭曲历史,硬说闽南潮汕工夫茶起源于唐宋时期呢?
我们先来仔细读读陆羽《茶经》是如何讲究茶饮的步骤,下了什么工夫来喝茶。《茶经.五之煮》:“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把这段文字译成白话,就是:“饮酌之时,茶汤倒进碗里,要让沫饽均匀。沫饽,就是茶汤的精华。精华薄的,称之为沫;精华厚的,称之为饽。细轻的称之为花,就像枣花漂浮在圆形的池塘上;又像曲折回环的潭水新生了青青的浮萍;又像爽朗的晴天点缀着鳞状的浮云。茶汤的沫,有如水边浮着绿色的萍钱,又如菊花落在杯中。茶汤的饽,是以茶滓煮的,煮沸之后,累积层层白沫,皤皤如白雪。”可见陆羽茶饮讲究的工夫,是如何让末茶煮出来的茶汤,保持沫饽均匀。沫饽浮在茶汤上的视觉美感,让陆羽联想到枣花漂浮,像曲折回环池塘的青萍,像晴空上的鱼鳞状浮云,像水边的萍钱,又像落在杯中的菊花,而沫饽累积层层如雪的白沫,更是令人欣然。陆羽烹茶,是下了工夫,讲究沫饽漂浮在茶汤之美,与明清以后从冲罐倒进茶盏的工夫酽茶完全不同。
再来看看苏辙的“闽中茶品天下高”。这句诗出自苏辙的《和子瞻煎茶》一诗(见《栾城集》),全诗如下:“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薑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何时茅簷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取枯竹女煎汤。”苏轼与苏辙兄弟俩,都喜欢喝茶,喝的也是末茶,不过讲究的是击拂拉花,造成沫饽久聚不散的斗试效果。他这首诗指出,北宋茶饮有地域多元化的现象,在蜀地与南方福建或北方俚俗饮法,各有其传承,但喝的都是末茶。他指出的“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是当时士大夫最讲究的点茶与斗茶饮法,在蔡襄《茶录》中描述“点茶”,说得很清楚:“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脚粥面)。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苏轼《试院煎茶》形容击拂出飞雪般的乳花,也写得极为传神:“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后来陆游《试茶》一诗中说的:“北窗高卧鼾如雷,谁遣香茶挽梦回。绿地毫瓯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闽来。”也显示南宋福建茶饮讲究工夫,是在兔毫茶瓯中击拂出雪花乳,与明清时期的工夫茶完全不同。
工夫茶起源于明清之际,资料很多,暂无严格证据支持其上溯到唐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