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虚拟世界中感官错位\明 德

2025-05-19 05:01: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坐地铁,车厢人不多,但对面六个座位都坐满乘客。二十分钟车程内,竟有一女乘客没有睇手机。感觉奇怪,她不可能没有手机。另外五人各一机在手,沉醉在自己的平行时空里。

  再望车厢其他人,十数名乘客也正处身平行时空当中。其中一名年轻人在手机荧幕写着写着,面上露出微笑,仿佛在与朋友分享笑话,对车厢内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然而,当广播响起“下一站……”时,他迅速收起手机,仿佛从虚拟世界中觉醒,准备下车。

  这一幕让我想起,相传九百多年前苏轼与友人的故事,“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据说,友人因病失聪,苏轼便以手势与之交流;而苏轼自己则因眼疾视物模糊,友便以言语为他描述世界。两人互补长短,以异于常人的方式感知世界,成就了一段佳话。

  到今天,现代人似乎也成了“异人”。低头凝视手机荧幕,手指在荧幕上滑动,社交平台上互通如在搓乒乓球。眼睛成了耳朵,透过荧幕“听”见世界的声音;手指成了嘴巴,在荧幕用手“说”话。相对苏轼与友人,此乃现代版感知错位。

  这种感官的转移,是人类在科技进步中的一种适应,本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在于是否太过沉迷于这种虚拟的沟通方式,以至于忽略了身边的真实世界?手机确实带来了便利,能随时随地与世界连接,这种虚拟的沟通方式是否真的能替代面对面的交流?

  又想起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因被贬黄州,心情郁闷,但在赤壁游览时,他被自然美景所感动,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并强调了感官体验的重要性。

  让我们不再做虚拟世界中的“异人”,适时放下手机,看看这个世界,感受真实的生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