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生在线/当他们老了\陈 安

2025-05-20 05:01: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这一代人也都老了,于是常想到我的前一代人,想了解当他们老了,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尤其是那些令人缅怀的作家、翻译家,他们是怎样度过晚年的。近来读有关他们的一些回忆录、传记,觉得我这一代“新老人”应该步武前贤,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像他们一样过得豁达、踏实而悠然。

  显然,老一代人熟记孔夫子的自我评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尽管上了年纪,七八十岁了,八九十岁了,可他们不知老之已至,“鬓华虽改心无改”,心态仍如年轻人一样年轻。

  楼适夷撰文话老年,题目《自得其乐》,一开始就说:“我这个人行年八十有七,可谓老矣,不幸本性难移,常自觉还像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后来他活到九十六岁。

  季羨林八十岁述怀,说是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能活到八十岁,“然而又一点没有八十岁的感觉”。他乐观地相期于米,也即八十八岁,后来活到九十八岁。

  萧乾作《八十自省》,说是“一晃儿竟然成为一个八旬老人了”,“可精神上,我并没有老迈感”,“总想趁着还有一口气,再写点儿什么”。后来他活到八十九岁。

  碧野老了,但他说:“碧野不老”。他认为,在肉体上,人会衰老,生命有限,“但在精神上,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青春不老。”他活到九十二岁。

  即使年龄老了,可他们的自我感觉都没有老,精神上都没有衰颓,也就不感叹人生苦短,不害怕死亡(苏轼:“霜菊晚愈好,生死何足道”),也就乐以忘忧,如古人一样“至今八十如四十”,虽“髮已千茎白”,但“心犹一寸丹”。

  既然快乐无忧,也就能像年轻时一样发愤忘食,只要手还能握笔,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也勤奋工作,笔耕不辍,而勤奋可使脑力不衰,延年益寿,文思泉涌,著作等身。

  柯灵曾在牢里面壁三年,丧失许多写作时间,“回看血泪相和流”,但还是释怀忘忧。他说:“事如春梦了无痕,过去的阴影并没有破坏我们暮年的怡静心境”,于是坚持造诣极高的散文创作,决心撰写长篇历史小说《上海一百年》,完成第一部《十里洋场》,九十一岁与世长辞。

  萧乾发誓“跑好人生这最后一圈”,晚年凭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写了七八十万字散文、随笔,赶译出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八十岁开始与夫人文洁若一起翻译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历时四年完成,并为这部“天书”详加注释。

  历尽沧桑人未老,马识途继《夜谭十记》之后,九十五岁动笔写《夜谭续记》,一百零六岁出版,用四川话讲四川故事,以雅入俗,大俗大雅,终于讲完故事,以一百零九岁高龄告别人世,留给我们的座右铭是:“何畏风波生墨海,敢驱雷霆上毫颠。”

  当他们老了,他们又思考些什么呢?对风雨人生路的回顾?对最后岁月的遐想?

  八旬老翁王西彦感到自己的步履有些蹒蹒跚跚,原是驯服的笔也不那么听使唤了,他知道,乾哑的嗓音唱不出动人的歌,冬天的收割不会有其他季节的丰盛,但即使这样,“我也还是要奋力投入眼前这场责任和生命的竞走。只要我颤抖的手还能会挥动鐘槌,我就要坚守在自己的钟楼上,继续敲出暮色中的钟声。”

  至于老人们如何保健养生、颐养天年,马识途的《长寿三字诀》作了面面俱到又简明扼要的概括:“不言老,要服老;多达观,少烦恼;勤用脑,多思考;能知足,品自高;勿孤僻,有至交;常吃素,七分饱;戒烟癖,酒饮少;多运动,散步好;知天命,乐逍遥;此为谓,寿之道。”

  老一代人老了,走了,让我们新一代老人,沿着他们的路,走好,在夕阳中走得温馨又从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