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为什么安吉白茶在贵州飘香\叶 梅

2025-05-23 05:02: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贵州普安的安吉白茶园一景。\资料图片

  从宋代的典籍记载到现代的规模种植,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的白茶之路已走过千年。这里的每一片茶叶在山岚中生长,在农人手中揉炼,最终化作杯中的清润以及村庄的生机。新的故事在嫩芽间悄然孕育,黄杜村与白茶的亲密,不仅化作千年茶香,又有了茶苗西行,创造了一场跨越东西、帮扶致富的绿色传奇。

  在黄杜村村委会那幢贴满村史照片和文字资料的小楼里,我们见到了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盛阿伟,这位性格爽朗的村支书绘声绘色地说到去西部山区种茶的经历。

  黄杜村曾经也穷得叮当响,有的人家过去买不起鱼,但招待客人又不能没鱼,就雕刻一条木鱼放在餐盘里,图个吉利的彩头。盛阿伟在担任村书记二十多年里,带头做绿色有机白茶认证,提出制定《茶农自立公约》,提倡茶农诚信经营,全村走上了茶旅融合的转型之路。安吉白茶已得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赞誉。黄杜村人因种茶而受益,从“小康”走向了“富康”。

  黄杜村人念叨着,吃水不忘挖井人。二○一八年四月,盛阿伟与村民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帮助西部贫困山区的兄弟姐妹脱贫的愿望。他们在信中写道:“种白茶脱贫是一条路子。我们用一技之长为中国消除贫困出点力。大家商定后,自愿捐出一千五百万株白茶苗帮助贫困户种植五千亩白茶,每年春秋两季都能种,一年后就能产三五斤乾茶,六年就进入旺盛采摘期,贫困户种植六年后,一亩茶园就等于年年有一个一万元的存折。”

  信中还写道:“但我们不知道哪些贫困户需要这样的帮助,哪些地方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白茶,所以向您写信,我们希望点对点帮助贫困户,包种包销,手把手教种植管理技术,不种活不放手,不脱贫不放手。”

  账算得细,话说得恳切,很快得到习总书记的肯定。从那以后,黄杜村的村支书盛阿伟便带着村里的种茶能手先后去往云、贵、川三省五县,帮助当地的村民种茶。黔西北的山麓磅礴陡峻,刀削般的岩壁上垂着青藤,云雾在褶皱里聚散,将大地染成深浅不一的墨绿,这里的山区雄奇与贫困并存。从浙江安吉远道而来的种茶人一不为观光,二不为品尝地方美食,他们手捧茶苗“白叶一号”,在那海拔千米的红壤山上开始栽种。那一年,贵州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与浙江安吉黄杜村的两位村支书双手相握,用铁锹铲起第一抔土,埋住茶苗根部,种下了第一株“携茶”。

  白茶从此在这里有了意味深长的名号──“携茶”,一片茶叶将两个远隔千里的村庄奇妙地携手在一起。千里送“叶子”,情意是沉甸甸的。

  贵州山民们不止一次地问,浙江人为何愿将自家的“金叶子”远播千里?盛阿伟和黄杜村人告诉他们,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既然一片叶子能富一方百姓,我们提出“捐赠茶苗助脱贫”的倡议,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富起来。黄杜村连续又向贵州雷山县捐赠三百万株茶苗,在大塘镇建成一千亩茶园,带动高岩村等深度贫困村脱贫;接着又在贵州沿河县、金沙县等地捐赠茶苗,茶香远远飘来,在这平均海拔一千六百米,曾是“种粮难餬口、种树难成林”的石漠化山区,有了一片片安吉白茶园。

  茶苗易栽,技艺难传,崎岖山道上陆续走来了浙江的种茶技术员,他们一次两次,数十次从千里之外来到那些偏僻的山乡,歌儿里有唱“山路十八弯”,贵州的山路且不止十八弯,绕来绕去的盘山道,考验着与海相连的浙江人。他们手把手教茶农“留主枝,去侧芽”,当地土壤偏碱,又指导村民用腐殖土改良,在茶园间套种大豆固氮,还专门请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往返浙江与贵州二十馀次,指导病虫害防治,使茶青合格率提升至百分之九十八。  

  从“试试看”到“家家种”,浙江安吉的黄杜村带动周边的兄弟村,将帮扶西部乡村脱贫当作了自家事。一年年下来,贵州普安一位村民老秦承包六亩茶园,采茶季收入不菲,他用种茶获得的钱供三个孩子读书,喜悦地称茶园里种的是“读书茶”。这一句“读书茶”,让多少帮助种茶的安吉人感动不已。

  这几年每逢春茶上市,安吉的能工巧匠会主动帮助贵州的种茶人设计包装,还帮助他们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将茶园与苗族文化结合,打造“茶旅步道”“製茶体验工坊”,引来了客人,唤回了主人,村里好些年轻人闻到了茶香,回到了家乡,村里更是有了热火气。二○二四年,浙江安吉与贵州普安两地联合注册“金柳白茶”,获国际茶博会金奖。能歌善舞的贵州人自编山歌:“月亮出来明又明,感谢浙江黄杜村,千里送苗来此地,子子孙孙不忘恩。”

  面对贵州兄弟的感激,盛阿伟说,我们送出去的不仅是茶苗,更想让贵州的兄弟们感受一种改变命运的勇气。跨越千里的帮扶,显然也是一场土地与人心的互养,当黄杜村的种茶人带着技术西行,贵州的茶农们学会用双手编织希望,两片土地上的茶香,在共同富裕的路上,酿成了一首绵长的山歌。

  近年来,黄杜村的种茶人又走出安吉,到安徽、重庆、四川、贵州、江西等省市承包荒山坡,先后种植了数万亩茶园。在与盛阿伟交谈之时,他的手机电话铃不时响起,多是他们帮扶的贵州、四川等地的咨询。免提的手机里传出十分具有辨识度的西南口音,但不同的方言丝毫没有影响盛阿伟与这些乡友的热烈交流,他们说的话题都与茶有关,那是他们烂熟于心的日常。我们在一旁听着,不禁暗暗替他们高兴,他们用朴实的劳动完成了帮扶的心愿,这将是安吉黄杜村永远的自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