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澳门九澳圣母村一景。
二○二五年五月十八日,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礼堂内,来自四十所中学的一百六十六支参赛队伍历经半年的备赛和角逐,最终在第六届“澳门中学生历史知识竞赛”决赛中展开巅峰对决。这场以“湾区共融,传承历史”为主题的赛事,不仅刷新了参赛规模纪录──近六百五十名学生、三十二支晋级队伍创历届之最,更通过创新赛制与跨界合作,为澳门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赛事举办以来,澳门中学生历史知识竞赛已形成覆盖全学段的生态。本届赛事自四月十三日初赛启动,采用“笔试+晋级赛”的阶梯选拔机制:初中组与高中组各自在四十分钟内完成涵盖中国通史、澳门地方志、世界文明史的闭卷笔试,最终每组别十六支队伍晋级。这种设计既考验知识储备的广度,又注重历史思维的深度,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历史教育不是填鸭式记忆,而是培养穿透时空的分析能力。为提升赛事专业性,主办方特别设置立体化培养模式,使历史教育突破课堂边界。在初赛阶段,中学历史老师将“大历史观”融入教学设计。例如通过对比澳门议事会制度与唐代三省六部制,学生们开始理解制度文明的演进规律。
本届赛事最显著的突破,在于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建设。在江门市博物馆的鼎力支持下,赛事创新引入侨乡文化,重现澳门作为早期华人移民主要港口的历史,同时,彰显华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这种跨界融合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参赛学生陈同学在赛后感慨:“当虚拟影像中葡萄牙商船缓缓驶入内港,我仿佛看到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千年沧桑。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远比教科书上的文字更震撼。”赛事还特别设置有关湾区历史文化内容的环节,学生需了解华人出洋的历史,探讨明清时期湾区商贸网络的异同,例如分析广州与同年澳门葡商贸易数据,揭示出湾区经济“双核驱动”的历史基因。
历经六载积澱,该赛事已衍生出大湾区中学生知识竞赛,形成独特的培育机制,探索历史教育的多元路径,构建“校际选拔─区域比拼─湾区总决赛”三级竞赛架构,促进湾区青少年交流和湾区人文建设。我们一直认为,大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构建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粤港澳三地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和命运共同体。
这些创新实践带来显著成效,参赛学生历史著作阅读量逐年增长,指导教师反馈学生开始主动研究口述史。赛前赛后,澳门学校组织的“寻根之旅”活动,学生走访三灶岛日军侵华遗址、九澳圣母村等,撰写口述史报告,其中部分被收录进有关澳门抗战记忆的出版物。
站在历史维度审视,这项赛事承载着特殊使命,那就是薪火相传,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坐标。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其历史教育天然具有双重使命:既要守护中华文化根脉,又要培育全球视野。准备赛事中,学生对比中葡文有关澳门的历史记载,触摸到文明对话的智慧;在分析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划时,思考“一国两制”的新实践。
这种教育理念在赛事中具化为三大培养目标:一是历史记忆的守护者。通过梳理郑和下西洋、港珠澳大桥建设等重大事件,构建大湾区历史发展脉络;二是文化认同的践行者:在民国华侨护照研读中,理解澳门“双重身份”的历史使命──既是中国对外窗口,又是华侨文化枢纽;三是文明对话的推动者。比较澳门议事会制度与雅典城邦民主制,探讨不同文明治理智慧的现代价值。
当学生站在濠江英才学校礼堂领奖时,他们身后是五百年妈阁庙的香火,面前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蓝图。这种时空交叠的体验,正是历史教育的深层魅力,也是在中国大历史框架下书写澳门历史叙事价值导向。
历经六年探索,赛事已形成独特生态。主办方整合资源,分别联合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机构,重点了解不同省份的历史文化底蕴,拓宽学生文史视野,增强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重视数字传承,通过澳门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录播赛事和采访参与的师生,留下珍贵视频资料。下一步,主办方还将加强国际传播,透过AI技术推出多语种版本,吸引更多学习者参与。
澳门基金会一直非常重视历史研究和教育,过去三十年来不懈努力,系统整理出版澳门档案文献,构建澳门记忆平台,选拔优秀师生赴故宫等文博机构研修实习,出版历史普及读物,培养青少年历史文化大使,举办各类文史研讨会和展览。这些举措,使澳门历史教育正从校园竞赛向全民文化工程跨越,大大加强了澳门居民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增加了对澳门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更增强了澳门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澳门青少年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终将在湾区共融和强国建设的时代浪潮中绽放异彩。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当过去六年数千名参赛学子带着这份历史温情走向未来,他们必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使者,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澳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