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澳门篇)/葡风澳韵:多语言的天然实验室\吴志良

2025-07-07 05:01: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澳门圣老楞佐教堂(风顺堂)。

  澳门作为南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最初相遇、相识和相知的地方。四百多年前,利玛窦在这里研习汉语,将《四书》译向西方;中国诗人屈大均的诗词从这里随商船远播南洋。正如大三巴的残壁,既铭刻着拉丁文的《圣经》箴言,也融会了东方的牡丹浮雕──这便是澳门:一座用砖石与血肉书写文明对话史诗的“海上书房”。

  澳门虽仅三十馀平方公里,却承载着人类文明交流的宏大命题,肩负着崇高的文化使命。自明嘉靖年间开埠,这里便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港:妈阁庙的香火五百年未绝,岭南古音的韵调仍在街巷回响;同时它又是西学东渐的首站,中国第一部《葡中字典》、《华英词典》、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皆诞生于此,历史文化遗存丰厚。这种双重性,塑造了我们最珍贵的特质──“不同而和、和而不同”。这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澳门的宝贵财富和核心价值。

  我们一直强调,澳门既完整保存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是不同文明的试验田和示范地,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在差异中共生共荣,“文明冲突论”不攻而破。在澳门,教堂与庙宇并肩而立,新娘晨穿旗袍拜关公,午披婚纱进教堂,这种生活化的交融,深入每一个人的日常,比任何理论都更有力。

  这种包容并非偶然。作为移民城市,我们深知,自己如同“大海中的小舢舨”,经不起风浪颠簸,唯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破浪前行。我们深知,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夹缝中,唯有敞开胸怀,面向世界,接纳一切可以接纳的新生事物,才能生存发展。而今天,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澳门这座文明交流的古老桥梁,正迎来新的历史使命,那就是重启澳门文明交流互鉴的传统功能,打造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基地和中国的文化硅谷。

  AI时代,为文明互鉴提供了全新机遇。澳门现存数十万件明清双语档案,街名标识沿用中葡双语,市井交谈常混杂着粤语、葡语、马来语等词汇。这些语言“活化石”,正是中华文明协和万邦、海纳百川的实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在高翔院长的见证下,近日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可贺可喜。作为国家语言研究的重镇,该所已建成百万级多模态语料库,其语言学重点实验室更在人工智能驱动的语言分析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澳门变化多样的丰富语言资料的研究。

  国家战略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澳门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为语言研究插上技术之翼;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首次提出港澳要深化对外交往合作。当澳门的多语言基因,遇上社科院的研究实力与AI的算力,一场强强联合的学术革命呼之欲出,必将助力文化交流互鉴,澳门履行其文化使命也如虎添翼。

  我们一直认为,从具有中西文明双重性的澳门再出发看世界,可以重构全球知识图谱。设立多语言研究实验室,可以重塑澳门语言史研究,重温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最初沟通对话的方式方法和思维模式,构建全球首个“澳门语言时空图谱”,激活“文明实验室”,通过AI解析明清时期葡文公文中的粤语借词,还原海上丝绸之路和中葡交往的语言碰撞,避免再发生“礼仪之争”这类悲剧;用语音合成技术“复活”十九世纪土生葡人歌谣,让消逝的混声重响濠江。我们也很好奇,澳门基金会推动的澳门记忆平台、《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粤澳公牍录存》以及《清代葡萄牙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二百卷文献中,到底还埋藏着多少待解的文化密码?

  多年来,我们一直不懈努力,创新文明传播手段,令澳门成为中国叙事国际化改造的工坊,用AI分析西方受众认知偏好,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沉浸式元宇宙史诗;借力澳门中葡双语人才库,为儒家经典和现代名著开发适配葡语世界的对话机器人,让中华文明走得更远、更广、更深入民心,践行我们提出的愿景:“用西方看得明白的符号,讲述东方听得懂的故事,让澳门成为中华文化出海的数字码头。”澳门多语言联合实验室的设立,还有助于培育未来力量,共建“数字方舟”,期待实验室设立“AI语言工程师”培养计划,联通社科院与澳门高校课程;开发“一带一路”语言通APP,用澳门土生葡语研究经验保护沿线濒危语种。澳门基金会很乐意开放“澳门记忆”首批四万多件数字化文献,供机器学习使用;也将加大力度,鼓励支持更多的语言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来参与这一个项目,尽早出成果,让语言之光照亮人类未来。

  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的澳门,正如她区旗上的莲花,植根中华沃土,绽放四海芬芳。让我们以这座“语言方舟”为载体,守护人类文明的基因库,架设心灵相通的跨海桥,点燃智能时代的文化光!

  前些日子,我在妈阁庙见到一位葡裔老人用粤语教孙子诵读楹联──“德周化宇,泽润生民”,令人难忘。这八个字,恰似我们对实验室的期待:让语言研究涵养文明气象,以技术仁心泽被天下苍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