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维多利亚公园日前展出的大熊猫装置布景。\中新社
二十八载风雨兼程,二十八载同心同行。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八周年的喜庆里,那些流淌在听觉里的共鸣、跃动在视觉上的交融、沉淀在味觉中的牵绊,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庆祝”,化作血脉里的基因,诉说着“一国两制”下香港与祖国从未分割的深情。
清晨的金紫荆广场,总能先于朝阳唤醒城市的期待。当警察银乐队奏响国歌的第一个音符,那支由小号、圆号、大鼓交织的旋律便像一道暖流,漫过维港的晨雾,漫过观礼市民微微湿润的眼眶。护旗手的皮靴踏在地面,发出“踏、踏、踏”的整齐声响──那是中式步操的韵律,二○二一年起,香港纪律部队开始采用中式步操,每一步都踩着与内地同胞相同的节奏,二十八年来,这节奏从生疏到笃定,早已刻进城市的肌理。
校园里的歌声总带着最纯粹的力量。在油尖旺区的一所小学,孩子们举着小红旗唱《我和我的祖国》,领唱的女孩声音清亮,尾音里带着点港式普通话的软糯,却把“一刻也不能分割”唱得格外坚定。音乐教室里,老师正用古筝弹《东方之珠》,琴弦震颤间,传统民乐的婉转与流行旋律的明快撞出奇妙的火花─就像香港本身,既守着中华文化的根,又带着国际都会的韵。
市井深处的旋律更见真章。旺角的街角,白发苍苍的阿婆们组成“银发合唱团”,唱《我的中国心》,沙哑的嗓音里裹着岁月的故事:“当年回归夜,我带着孙儿挤在电视机前,现在他在深圳工作,每周都回来陪我唱歌。”铜锣湾的商场里,年轻人正用结他弹唱改编版《少年中国说》,说唱段落里混着“狮子山精神”与“中国梦”的词,电子琴的节奏与古筝的余韵缠在一起──多元里,始终有个不变的核心。
连维港的海风都带着旋律。回归纪念日当天,飞行服务队的直升机挂着国旗与区旗掠过海面,螺旋桨的轰鸣里,总混着甲板上渔民的吆喝:“看啊,那是咱们的旗!”二十八年前,他们举着收音机在渔排上听回归大典,如今举着手机拍直升机,背景音里,既有马达声,也有孙子在电话那头喊“爷爷,我在广州看直播呢”。
站在太平山顶俯瞰,二十八周年的香港像被打翻的调色盘,最亮眼的始终是那抹“中国红”。中环的摩天大楼外墙上,巨幅LED屏正循环播放“庆祝香港回归28周年”的动画:五星与紫荆花在像素流里交叠,最后化作“一国两制”四个金色大字,与旁边“国际金融中心”的英文标识相映,像在说“我们既是香港,也是中国的香港”。
街头的色彩总藏着细腻的温柔。尖沙咀的骑楼下,裁缝店老板把国旗和区旗并排缝在遮阳篷上,风一吹,红与金的边角扫过挂着的旗袍样衣──那旗袍的盘扣是“回”字纹,领口绣着极小的紫荆花,老板说:“这是给内地游客做的,让他们知道,香港的针线,也连着北京的纹。”铜锣湾的电车轨道旁,小学生们正用彩粉在地面画“香港地图”,笔尖从维多利亚港画到深圳河,最后在河对岸画了颗五角星。
公园里的热闹藏着代际的共鸣。维多利亚公园的“回归主题展”里,七十岁的张伯正给孙子讲展柜里的老照片:一九九七年的街头,人们举着“欢迎回家”的牌子,那时他还是的士司机,载过连夜去维港看烟花的内地游客;如今孙子指着展柜里的“港珠澳大桥模型”,兴奋地说“上周爸爸带我们开车去珠海,桥两边的路灯都像小国旗”。不远处的“熊猫乐园”里,两米高的熊猫装置,小朋友们围着它转圈,他们的笑脸和熊猫肚子上的五星贴纸一样亮─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二○一○年后,对他们而言,“香港是中国的”从来不是“历史”,而是每天放学路上,能看到的国旗与区旗一起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