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接到李敬的电话,“Hi,在公共图书馆的书目里,发现了你的《美国散记》,纽约皇后区有四个图书馆收藏了。”“真的吗?”李敬,四川老乡,洛杉矶郡天普市图书馆馆长。她的信息,我信。
没过几天她又说:“洛杉矶有三个图书馆也收藏了。罗兰岗图书馆一上架就被借走,钻石吧图书馆明天上架,我们天普市图书馆的这一本还在我的桌子上,等你来了才放上去。明天怎么样?过来,陪你逛图书馆。”“好耶!”
“美国散记”是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九年前的一个专栏,介绍部分美国文化、民风民俗,讲述中美民间的友好交往趣事。此书将专栏文章汇总,取了同名,港澳台各大书店有售,在一些图书馆可寻。现在又陆续在美国的图书馆上架,叫我怎能不开心。
“喜欢读你的文章。”见面了,李敬说。打从有了互联网,人们自创作品,放到网上,作者少读者多的局面,或已改变。一本经过打印制作的实体书,还有人喜欢读,作者所求的不就是这效果。
李敬开车,我们第一站到访罗兰岗图书馆,这是洛杉矶郡八十六家公共图书馆中最繁忙的一家。华人女士钟馆长说:“《美国散记》被借阅了,你们看不到。”“被借阅了是小冰的初衷。”李敬道。“可不是呢。”我说。
来到钻石吧图书馆,馆长余女士带我们到书架前。这本花了我时间、倾注了我真情的《美国散记》,它与生活习俗和美国旅游类别的丛书摆在一起,编目“CHI 973 LIU”。CHI指中文书籍,973是书号,LIU指作者。
最后来到李敬所在的天普图书馆。在她的馆长办公室,过塑了封面并贴上了编目的《美国散记》在桌上。去到书架前,她一边把书放上去一边说,“洛杉矶拥有全国最多样化的民族,华人多,中文书籍的读者多。”我举目扫描,中文书籍的区域真可观啊!过道上、阅读区,不少人抱着书在读。抱着书读,纸张在指尖划过,这久违了的一幕。谁说阅读实体书的时日不长?谁说图书馆的模式难以维持?人气这么好,不同颜色的皮肤,男女老少,各自在找书,翻书,读书。我一时语塞。
图书馆是纽带,是路标,是社区的轴心,是文明场所。朋友要约会来这里,老人孤独了想找人说话来这里,学生放学后等候父母来这里。李敬说,除了提供借书还书服务,他们还举办社区聚会、文化讲座、阅读沙龙和公益课程。我想,作为各馆的馆长,他们是活动的牵头人/组织者/管理员。愉快而有意义的一天,三个图书馆,我们兴冲冲地去,乐呵呵地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