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本文作者与《里斯本丸沉没》制片人、导演方励合影。
九龙妇女联会日前在香港组织了《里斯本丸沉没》电影观赏会,笔者首次在港观看此片,内心久久难平。这部以真实历史为骨、人性光辉为魂的作品,不仅填补了一段尘封的记忆空白,更在历史影像中为我们镌刻下和平与勇气的永恒锚点。
《里斯本丸沉没》取材于一九四二年太平洋战争期间的真实事件:载有近两千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里斯本丸”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击沉。战俘生死攸关之际,舟山渔民驾小舢舨奋力营救了其中三百八十四人。影片未刻意渲染战争的血腥残酷,而是通过幸存者及后代口述、历史影像修复与水下考古镜头,将这段跨越国籍的生命救援娓娓道来。
《里斯本丸沉没》传递的,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和平理念。片中,中国渔民与英国战俘素昧平生,却在枪林弹雨中选择伸出援手;数十年后,获救者后代跨越重洋来到中国,向当年的救命恩人致谢──这些真实片段,恰是“和平”二字最生动的注解: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超越仇恨的救赎。这份跨国界的人道救援,本身即是对战争机器的有力控诉,亦是对和平的直观诠释。
“里斯本丸”事件虽发生于舟山海域,却与香港,尤其深水埗有着深刻关联。据载,部分获救英军战俘曾辗转关押于深水埗战俘营,“里斯本丸”的起航地也在旧深水埗码头(今深水埗公园)。彼时,世界正被二战硝烟笼罩,香港亦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然而,民众心中对正义与善良的坚守从未熄灭。影片所提及的“守望相助”,正是香港精神的核心之一。从战时的物资接济到如今的社区共建,深水埗始终延续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里斯本丸沉没》为这种精神赋予了更厚重的历史依托──深水埗这片土地,早已铭刻着善良与勇气的基因。
在男性主导的战争叙事中,《里斯本丸沉没》格外关注到了女性身影:舟山渔妇们连夜熬製粥食、缝补衣裤,为获救战俘送去温暖;中国女孩梁秀金与英军士兵的爱与守候;由墨镜框改造、珍藏爱妻照片的相框,成为战俘的精神支柱。这些细小的故事,在生死存亡之际,支撑起幸存者活下去的信念。影片没有刻意拔高她们的形象,只是通过黑白旧照、泛黄信件与口述回忆,便让这些平凡女性的面容清晰浮现──她们以坚韧与温柔,在战争的废墟上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这种“柔中带刚”的力量,恰是历史最动人的注脚。
影片伊始,“Everything in this film is true(本片完全基于事实)”的白底黑字格外触动人心。电影以真实为内核,镜头为武器,与时间赛跑,与遗忘抗争,于影像之中镌刻下历史孔隙中不可磨灭的真相。
这份“抗争遗忘”的紧迫感,构成了影片最强烈的情感张力。当镜头扫过垂垂老矣的幸存者,水下机器人捕捉到“里斯本丸”的残骸──我真切感受到:历史不仅是文字记载的宏大叙事,更是一个个即将消逝的生命记忆。导演方励历时八年走访数国、打捞史料,正是为了让更多人听见这些“将被遗忘的声音”。
《里斯本丸沉没》的出现证明,观众对真实的渴望从未消失。当“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娱乐化表达充斥银幕,这部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历史责任的坚守──短视频可以传递信息和情绪,但唯有沉心静气的叙事,方能让历史直抵心灵。站在和平年代回望“里斯本丸”的故事,我们既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和平的守护者。影片结尾,获救者后代与渔民后代紧紧相拥。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最佳诠释,更是和平力量生生不息的明证。
《里斯本丸沉没》将于七月二十四日在香港公映。在此,我诚挚呼吁大家走进影院观看此片。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一次深刻的人性思考。作为香港市民,我们生活在这片曾经历经风雨的土地上,更应懂得:和平并非与生俱来的礼物,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承诺。在当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愈发凸显:历史或许会被时间冲刷,但那些关于善良与勇气的记忆,始终是联结不同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和平的力量源泉。守护和平,需要我们时刻警惕,反对一切冲突暴力,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
从历史的微光中汲取力量,在守护记忆中践行和平──这,或许就是《里斯本丸沉没》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