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爆红的时尚潮玩Labubu由香港出生的艺术家龙家昇创作,据说设计灵感源自他儿时看过的姆明等漫画绘本。姆明是谁,Labubu身上是否能找到他的特质?
从一九四五年开始,芬兰作家兼艺术家托芙.杨松陆续创作了名为《姆明一族》的漫画系列,描绘了位于北欧森林的姆明谷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精灵,他们的外形大多是动物,其中主人公姆明就是长得像河马的精灵。姆明于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七四年在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晚间新闻》报纸上连载,打动了全球两千多万读者,迄今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漫画角色之一。
杨松在创作第一本书《姆明与大洪水》时,欧洲正处于战火之中,她当时因战乱而情绪低落,无力作画,于是便在幻想中寻求慰借,构思关于这些白色河马般生物的童话故事。书中讲述了姆明和妈妈寻找失踪的姆明爸爸,他和房子在一场暴风雨中被卷走。旅程中,他们穿越了神奇的土地,认识了不同的朋友,最后来到了姆明谷。姆明爸爸出现了,他攀附在一棵大树的顶端,姆明屋也出现了,被冲到一个小山谷的草地中央。杨松在书中序言写道:这是“我的第一个幸福结局”,可见这个乌托邦式的故事对她意义非凡。
读者不难发现,杨松的作品充满令人愉悦的颠覆性。比如,姆明妈妈是一位热爱冒险、宽容且善良的家庭主妇,她可能穿着围裙,但实际上掌控一切,用她的手提包仁慈地统治着姆明谷,从乾袜子到爽身粉,包里什么都有。而姆明妈妈和爸爸的原型显然是杨松的父母,他们分别是雕塑家和插画家,实际上也是她的妈妈在养家餬口。就像姆明之家一样,他们的大门永远敞开,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各色访客。至于姆明,最初是杨松叔叔构思的,其被设计成一个凶恶的妖怪,吓唬孩子们别偷食品储藏室里的果酱。后来,杨松在一次与哥哥争论哲学家康德时,在卫生间的墙上画了姆明的速写,说这是“她能想像到的最醜的生物”。姆明第一次公开露面是在为讽刺杂志《Garm》创作的战时漫画,此后该漫画形象日趋成熟。
从写作风格上讲,杨松喜欢独树一帜,她时常透过凝视草叶和树皮碎片,便能构筑出一幅幅壮丽的风景画。然而,她笔下姆明的冒险故事却令人震惊地充满灾难,尽管文风轻松明快,充满温和而又略带疑惑的喜剧色彩,但这些作品展现了被凶猛力量吞噬、被风暴、洪水和冰雪摧毁的景象,比如“眼前是一片曾经的大海,头顶是深红色的天空,身后是酷热中喘息的森林”等等,而书中的人物总不露声色地应对着周围的风浪。小说中也常笼罩着令人震惊的恐惧,尽管有时阳光明媚,席地野餐,但威胁却潜伏在每一丛灌木之后,就像在冰冻的湖面上滑冰,要时刻警惕脚下危险的深渊。正如评论家所观察到的,这些小说触及了一些非常黑暗的地方,按杨松自己形容,那是“白日梦、怪物以及所有刺激我潜意识的恐怖象征”。“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而这正是让我平静的原因”,这显然是杨松的人生哲学。
正是这种灾难与日常温馨之间奇妙而令人欣慰的结合,让姆明一家如此迷人,经久不衰。姆明漫画系列讲述的是生存故事:再大的困难,一杯咖啡、一个拥抱都能化解,就算末日将至,姆明妈妈仍忙着在花坛周围摆放贝壳,而蛋糕则在烤箱里烘烤,按姆明的话说,她知道该怎么做。许多文学作品都讲述逃离家庭的故事,但在这里,家庭始终是回归的起点,一个安全之地,大门永远敞开,“你必须经历一段漫长的旅程,才能真正发现家是多么美好。”如杨松所说,姆明一家经历了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彗星,几乎一切都发生了,但他们总是微笑着面对。
今年是姆明诞生八十周年,书中的许多主题──流离失所、希望、韧性、人道主义以及家庭的重要性等等,在今天看来依然重要。杨松创作的儿童读物同样适合成年人阅读,包括尖刻的小美、哲学家史力奇、胆小的格罗克以及姆明一家等角色,很容易引起大家共鸣。对很多读者来说,在姆明谷,总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