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小红书、豆瓣等网络平台上,关于文学圈抄袭现象的讨论沸沸扬扬。热心博主透过查重软件等,比对当下某些青年作家作品与经典作品的相似之处,竟发觉其中有不少“异曲同工”的地方,甚至某些段落和语句几乎是“原文拷贝”。如是做派,让不少文学爱好者大感失望。为此,知名文学期刊纷纷回应读者关切,《文艺报》也发表评论员文章,疾呼文学创作应“修辞立其诚”,更好地守护文学的原创品格。
不仅在文学界,艺术界也不乏“抄袭”事件。今年初,中国某艺术家涉嫌抄袭比利时某艺术家作品一案,经过五年多的诉讼,终审判决比利时艺术家胜诉,加上此前某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涉嫌抄袭时尚杂志广告,还有某美术学院教师作品涉嫌大量抄袭他国摄影家作品,如是种种,再一次引起艺术创作者对于“原创”边界的关注和讨论。
历史上看,不论文学或艺术创作,“临摹”或“借鉴”都是常见的现象。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唐代已被誉为“神作”,在唐太宗授意下,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家均曾临摹翻刻,遂成“唐人摹本”。十九世纪,日本的浮世绘传入欧洲,甚得彼处画家喜爱。梵高钟情浮世绘创作风格,曾数次临摹葛饰北斋画作。上述例子被称作“临摹”或“借用”,原因在于临摹/借用者毫不避讳,在作品名称或创作说明中写明己作摹写自何人何作。后世观者,将前后两幅作品置于不同的社会和时代情境中观照,或能对艺术史的传承与流转有更多体会。
而涉嫌“抄袭”者,则往往少了这般坦诚。他们偷偷从经典名作或同行旧作中搜寻意象、笔法及构图风格,再将其悄悄“植入”自己的作品中,如是窃取他人智慧、成果与经验的做法,绝不允许以任何理由蒙混过关。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里的“抄”并非原段原句照搬,而是写作者在熟读经典名篇之后,将其内化于心,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及抒发。由是,才可说是受到前人或同辈的启发和影响,而非拾人牙慧、投机取巧。在人工智能时代,AI工具的运用给文学创作带来更多挑战,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原创”的力量。唯有愈来愈多的原创作品从热腾腾的当下生活中成长起来,文化和艺术的世界里才有生趣,并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