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汤姆.罗宾斯曾说,人们写回忆录是因为他们缺乏想像力去编造故事。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英国畅销回忆录《盐路》(The Salt Path)近日就被爆出属于杜撰,震惊了欧美文学界。
《盐路》是由英国作家雷纳.温恩于二○一八年发表的回忆录,讲述她和丈夫被朋友欺骗投资失败后,变得无家可归,而丈夫又被诊断患上脑神经退化疾病(CBD),让他们陷入困境。于是两人决定沿着英国西南海岸线徒步旅行,路程长达六百三十英里。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恶劣天气、艰难地形、缺乏食物和住所等多种挑战,但始终互相扶持并克服困难,在逆境中找到了治癒疾病方法和重生的力量。温恩夫妇展现出的坚强乐观精神深深打动读者,回忆录在全球销量超过二百万册,去年更被拍成同名电影。出版商企鹅兰登书屋在网站上评价《盐路》称:“这是一个无所畏惧、鼓舞人心和充满生命力的真实故事。”
但七月初,叫好又叫座的《盐路》突然“塌房”。据英国《观察家报》调查发现,书中有很多情节是编造的,真相是温恩从前雇主那里偷了六万四千英镑,因投资不善欠债纍纍,不但房子被收回,她也因此被捕。夫妇两人徒步旅行与其说是为了重获新生,不如说是为了逃避现实。而作为全书最感人的部分,即温恩丈夫战胜病魔,也被专业医生揭露不符合常情,迄今没有任何病人仅靠长途走路就能治癒CBD。随着外界质疑的升温,出版商和赞助商快速与作者切割。
事实上,畅销回忆录“翻车”由来已久,知名的例子是詹姆斯.弗雷二○○三年出版的《百万碎片》,记录了作者从陷入酗酒和吸毒深渊到艰难获得救赎的过程,当时得到美国著名主持人奥花.云费点赞“极其坦诚和感人”,该书销量达数百万册,曾连续十五周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位。但后来被揭发书中充斥谎言,令奥花.云费怒不可遏,痛批作者不仅欺骗了她,也背叛了广大读者。类似的例子还包括:比利时作家米莎.德丰塞卡一九九七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她在二战期间被狼抚养长大的书,以及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琼斯二○○八年出版的《爱与后果》,讲述她在洛杉矶中南部作为混血寄养儿童成长的真实经历等,后来都被证实内容完全捏造。
很多读者可能会问,为何要在一本标榜为真实故事的回忆录中说谎?答案除了追求畅销和名利外,也与谎言较难被发现有关。如出版业人士所言,非虚构类作品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关乎作者与出版商之间的信任,后者通常难以全面核实个人的人生故事。对出版商来说,一方面,事实核查要花费人力和时间,需支付额外成本。另一方面,通常核查的重点都放在确保书中不包含任何涉及法律后果的内容,而不是分析故事的真实性。即便出版合约中包含了赔偿条款,但若出版商和代理人都赚了很多钱的话,往往会睁只眼闭只眼。用出版商的话说,以回忆录名义包装的作品,更容易吸引读者,特别是一些名人回忆录,人们爱看秘闻或绯闻,还包括励志或重生的主题。当然人的记忆是会出错的,难免细节上有偏差,但只要基本内容属实,些许瑕疵并无大碍。
话虽如此,毕竟纸里包不住火,一本书一旦公之于众,任何不准确之处往往会被发现,就像《百万碎片》那样。有些作者为避免尴尬,会选择采用“自传小说”的称呼取代回忆录。比如,美国演员凯莉.费雪根据自身经历改编但被归类为小说的《边缘明信片》,以及苏格兰作家道格拉斯.斯图尔特获得布克文学奖的自传体小说《舒吉.贝恩》,都没有因为虚构而受到批评,因为读者知道小说就是虚构的。只不过从以往经验看,比起小说,很多作者更倾向用“真实故事”来包装回忆录。
回忆录的真实性很重要吗?也许因人而异,仁者见仁,但像《盐路》这样为很多人带来希望,甚至发挥了救赎作用的书籍,理应说真话。否则就像评论揶揄的那样,温恩的徒步冒险系列第四部原计划秋季出版,到时不要再称它回忆录,而应归类为奇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