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春秧街的醃麵\刘 妍

2025-07-18 05:02: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百年前的香港春秧街,因一个人而得名。清末福建商人“郭春秧”名字而起的春秧街,街名经久不易,延续至今。炎炎夏日,或许我们不该遗忘一代传奇“糖王”与大茶商郭春秧,还有街上不起眼的潮州凤凰醃麵和冰镇绿豆沙。

  周日休息的豆包,这日电话里向我发出了盛情的邀约,到有“小福建”之称的春秧街走走。眼前的春秧街早已被高楼所占满。街道两侧商铺密密麻麻,个别商铺选择在周日休息。即便是行色匆匆的路人也能感受到春秧街上浓郁的人间烟火气。豆包的祖辈是上世纪从福建漳州移居此地的。近四十年,他的远房亲戚接二连三地移居到香港,第一站还是春秧街。

  我心里嘀咕,难怪外人都称春秧街为“小福建”。放眼看去,沿街售卖的商品多为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的土特产。如上杭萝卜干、红菌豆腐渣、漳平水仙茶、沉缸酒、琯溪蜜柚……豆包说,他的爷爷和奶奶上世纪中叶初来乍到,每天过得很辛苦。白天忙着到製衣厂、鞋厂上班。下班时,火急火燎地赶到春秧街买菜,踏着街面上的污水回家烧饭。晚上倒头就睡,一觉睡到天亮。累是累,但每天忙碌且充实。如今,他的远房亲戚移居香港,大致情况与爷爷辈无二。不同的是一天一次的采买,变成一周一次。生活节奏快速,每日下班后再去采买,常常遇到闭门羹,春秧街绝大多数店舖晚七点收舖。

  豆包看到我眼花缭乱,有些迷糊了,拉着我走进一间不起眼的小吃店“凤凰醃麵”。我这才大悟,豆包最爱的还是潮州凤凰山特色的醃麵。过了一小会,醃麵端到了我们的面前。一碗不起眼的醃麵,内大有乾坤:肉丁、卤肉、香菇、虾米、笋干、葱花、蒜花。其貌不扬的醃麵,入口丝滑,无肥腻感。能屈能伸的胃,应付与我拳头大小的醃麵,那是绰绰有余的。细麵裹挟着若有若无的特殊香气——鱼露,犹如初夏的一盏清香、一缕天香,在唇齿间徘徊,入心入肺,恰到好处。豆包说,在这里总会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的醃麵。“每天放学回来,奶奶从不问学习成绩怎样?而是问饿了吗?随即端上一碗醃麵。”说着,乐观活泼的豆包,特意将头扭向一侧。我知道,豆包想念奶奶了。他掉眼泪,怕我看见。奶奶前两年走了,到了一个没有病痛的地方。豆包再也见不到,世上只是单纯地关心他饥饿冷暖的人。我们待在店里,使劲地吸着空气中充盈着的飘香。周围的食客,来了,走了。又来了,又走了。豆包在想奶奶,而我沉浸在醃麵中。夏至已至,人倦体乏。一碗醃麵落肚,竟无声无息地驱赶走倦意和困乏。此时,商家赠送了两碗冰镇绿豆沙。其色浅绿绵软,入口软润甘甜。我俩几乎同时端起碗,秒清。走出小店,我暗下决心,择日还要再来春秧街,再尝凤凰醃麵和绿豆沙。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