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流动空间/繁花中的百年老店\方 元

2025-07-21 05:01: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证券博物馆是上海的百年老建筑。/作者摄

  银幕上的建筑往往比现实中的好看,所以建筑师要多看电影,而且不要错过王家卫的作品。在他的剧中既有颜如玉,又有黄金屋。王家卫很会拍建筑,而且很会选建筑。在电视剧《繁花》中,他选的和平饭店、浦江饭店、外贸大楼都是典型的海派建筑,都是百年老店。

  就像剧中人物一样,每座建筑也有自己的角色。浦江饭店的出镜率虽然不如宝总的和平饭店和李李的至真园,但它对剧情很重要,它不仅改写了宝总的人生剧本,还拉开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大幕: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九日,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此鸣锣开市。

  上海证交所开业后,浦江饭店继续营业直到二○一七年,证交所则在一九九七年迁到浦东的新办公楼。如今这座大楼是中国证券博物馆。它于二○一八年成立,属于国家级博物馆。在它的镇馆藏品中有一张中国现存的最早的证券──唐山开平矿务局于一八八一年发行的股票。

  不过,我的兴趣不是那张老证券,而是博物馆那座老建筑。不要以为建筑越老,我们对它就越了解。上海《上观新闻》的一篇文章说,博物馆大楼是“建于一八四六年的建筑,原名礼查饭店”。博物馆的简介则说这座大楼“建成于一八九○年代至一九二○年代”。按前一个说法来算,大楼明年就一百八十岁了。但按后一个说法来算,大楼的年龄约一百至一百三十岁。

  上述两个说法,哪个更准确?尽管博物馆的主题是证券史,但建筑的历史也不可马虎。只有知道正确的建造年份,我们才能正确地评价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礼查饭店是上海第一家英式旅馆,创办人是礼查(Peter Richards)。他是中英《南京条约》后第一批来上海落户的英籍商人。他的生意涵盖进出口贸易、航运、餐饮、食品供应等等,并在一八四六年创办了礼查饭店。从一八四六年至一九五三年,饭店的业权多次易手,先后换过十来个东家。尽管饭店的主人换了又换,但饭店的中文名一直沿用“礼查”。

  一九五四年,饭店停业,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外贸公司的办公楼。一九五九年,饭店恢复营业,易名为“浦江饭店”,直到二○一七年停业。所以,饭店的历史可分为礼查饭店和浦江饭店两个阶段。前者的历史是从一八四六年至一九五三年,总计一百零七年;后者的历史是从一九五九年至二○一七年,共计五十八年。

  现在我们再来看建筑的历史。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人们会把饭店的历史与饭店建筑的历史混为一谈。事实上,礼查饭店几经重建和扩建,第一代的建筑早已拆除,现在人们看到的这座五层的大楼是第四代,建于一九○八年至一九一○年。所以,大楼的历史从一九一○年至今,共计一百一十五年。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起伏的一百年。

  这座号称“远东最大、最好和最现代化的饭店”出现在历史的转折时期。那时,大清面对着王朝的末日,而大英帝国处于盛世的尾声。饭店大楼反映了英国建筑在上海的影响。建筑师采用了当时盛行的爱德华巴洛克风格。不过,大楼尚未建成,英王爱德华七世就呜呼了。

  当年它是上海数一数二的豪华饭店。让我感到奇怪是,饭店在黄埔路、大名路和金山路的三个立面很不协调。它们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标准……总之,不像是同一座大楼的三个面,而像是不同时期建造的三座楼。建筑师会故意设计成这样吗?我认为不会。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

  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我有一个猜测:饭店在重建过程中,可能在财务上遇到突发的情况,因而未能按照建筑师的原设计方案建造。我在史料中发现,饭店建造的时间恰是上海“橡皮股灾”发生的时候。那场股灾引发股市崩盘,导致多家银行倒闭,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如此巨大的冲击势必影响饭店的工程。雪上加霜的是,饭店总经理私吞巨款,捲财跑路了。大楼的竣工日期比预定的时间延迟十六个月。

  因此,这有一种可能性:饭店的董事会面对巨款失窃、工程延期、融资困难等诸多问题造成的财务压力,不得不压缩建筑规模,未能按照原设计完成全部重建工程。事实上,人们看到的礼查饭店是旧楼与新楼并存的样子。对于建筑师,这是遗憾。对于历史,这是真实的写照。

  老建筑像是一个祖传的藏宝箱,随手拣出一个物件都连着历史。二○○七年我和家人去浦江饭店时,大堂的服务员身穿苏格兰民族式服装。他说那是饭店的老传统。我在英国爱丁堡留学时见过穿民族服装的饭店服务员。于是,我去挖礼查的家史,发现他果然是苏格兰人,生于爱丁堡。这么说来,苏格兰饭店的传统出现在上海便是合情合理了。

  在英式饭店中见到服务员穿英式服装,这不出奇。然而,当旅行作家霍尔(Mary Hall)在二十世纪初来到礼查饭店时,让她好奇的是,在这家貌似伦敦或纽约的饭店中,服务员穿着中式制服:蓝大褂、白马甲、白袜和黑布鞋。其实,饭店服装史也是一个有意义的的文化研究课题。

  中国证券博物馆是历史建筑保育活化、角色转型的好例子。一座老建筑能成为“黄金屋”,不是因为王导的镜头能点石成金,而是因为建筑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很高的含金量。它的时代特色,不但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反而会愈加引人注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