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游客在澳门大炮台花园游览。\新华社
近代中国在列强铁蹄与封建桎梏下深陷苦难泥沼,而日本军国主义的持续侵略,更将民族命运推至深渊边缘。从甲午战争割裂国土,到“二十一条”的贪婪勒索,直至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侵略者的野心昭然若揭。一九三七年卢沟桥的炮火,最终点燃了全面侵华的战火,妄图将神州大地变为其殖民跳板,滔天罪行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浩劫。
面对亡国灭种的至暗时刻,中华民族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觉醒与力量。“九一八”的烽火成为中国抗战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序幕。“七七事变”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空前团结,汇成救亡洪流,中国由此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至关重要的东方主战场。
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决战中,中华儿女以精神伟力和血肉之躯,筑起了不倒长城。以爱国情怀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熔铸成中华儿女抵抗侵略最锋利的武器。从杨靖宇的冰天雪地孤军奋战,到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壮烈殉国,“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八百壮士”的四行坚守,无数英烈以铮铮铁骨与不屈意志,谱写了气壮山河的生命绝唱。
在历史转折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定的民族立场、卓越的政治远见与正确的战略策略,高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不但成为支撑民族希望的核心力量,而且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策应。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民族大义下协力抗敌,众志成城,奠定全民族以弱抗强、勠力同心取得伟大胜利的基础,彰显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磅礴伟力。
今天,我们回望澳门那段在历史夹缝中燃烧的抗战岁月,重温这段深藏的壮阔史诗,既是对先辈的深切缅怀,亦是对文明韧性的当代叩问。作为一座未被日军占领却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城市,澳门的抗战史呈现出独特的“中立区抵抗”范式──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却有生死交织的暗线;没有震耳欲聋的枪炮,却有浸润文明基因的无声抗争,充分体现了文化之生命力、文明之软实力。
一九三八年广州沦陷后,澳门人口从十五万激增至四十五万,这座仅十一平方公里的半岛成为华南最大的“人道主义避风港”。镜湖医院在柯麟医生带领下,构建起跨越敌占区的医疗网络,救治了大量伤员和难民。据镜湖医院档案记载,抗战期间每月接收病患逾千人次,高峰期单月救治伤员达三千余人,其中包括东江纵队战士和携带日军弹片的伤者。
澳门的“一碗饭运动”更显悲壮。舞女陈丽娟等普通民众将积蓄捐献救国,茶楼侍应、渔民等群体集体参与募捐,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洪流。四界救灾会通过义卖、义演募集资金,仅一九三九年“八一三”献金活动便筹得国币近十万元。叶挺将军寓所作为中共地下活动据点,与柯麟等人共同策划支援前线的医疗与情报工作,展现了澳门精英与民众的协同抗争。
在日军严密监控下,澳门文化人以隐晦方式传递抗日精神。中学通过英文课讲授《凯撒之死》,借莎士比亚台词隐喻民族气节;剧社改编《雷雨》,将台词“三十年前澳门被强占的痛”与东北沦陷并置,唤起共鸣。这类“文化游击”策略,既规避了殖民审查,又唤醒了民众的家国意识。
经济领域的“柔性抗战”同样瞩目。福隆新街点心师傅将“毋忘七七”烙刻于杏仁饼上,岐关车路公司货车载着这些“可食用的宣言”突破封锁线;中央酒店的“救国翅”拍卖会,一碗鱼翅拍出百元高价,所得资金通过地下钱庄汇往延安,将商业行为昇华为民族救赎的智慧,澳门社会最深沉的反抗,蛰伏于市井烟火中。
澳门的抗战史本质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期实践。镜湖医院与英国领事馆合作救治英籍难民,犹太医生罗森塔尔与葡萄牙神父卡瓦略共同构建跨国医疗网络;宋庆龄通过澳门转运的盘尼西林,外包装印有妈祖与圣母合绘像,成为东西方文明合作的象征。被营救的美军飞行员克尔中尉将刻有《正气歌》诗句的怀表赠予澳门渔民,见证了自由精神超越种族与信仰的共鸣。
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坐标,我们审视这段特殊抗战史,勿忘国耻之时,绝非沉溺于悲情叙事。今日港珠澳大桥的车流中,延续着岐关车路货车的基因;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的实验室里,传承着镜湖医院“以科技守护生命”的使命。那些曾在圣母像底座传递的药品,如今化作中医药国际认证标准的推手;叶挺将军寓所书房的战略图,已昇华为大湾区协同创新的蓝图。
澳门的抗战记忆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这座城市血脉中的文明基因──真正的胜利不在于领土是否被占领,而在于人性是否被征服,文明是否被折断。愿我们共同守护这份记忆,让澳门这座“未被战火灼伤的人性灯塔”,永远照亮人类文明的航程。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国际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我们深知复兴之路绝非坦途。唯有铭记这段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史诗,弘扬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抗战勇毅,中华民族方能穿越时代的风浪,驶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以此告慰所有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英魂:一个珍视历史、守护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前进步伐是不可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