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广东篇)/夜宴流霞终落幕,广场晨风舞未央\梅 毅

2025-07-24 05:01: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庙街夜市。

  霓虹旋照,华灯催舞,一个时代的落幕往往无声。当一九六七年无线的首道光束刺破香江夜幕,也悄然刺穿了那个由“大富豪”与“杜老誌”构筑的纸醉金迷幻境。曾经金曲摇曳的舞池在电视荧屏的冲击下渐成泡影,可谁能料到,几十年后,公共空间里响起的恰恰和伦巴鼓点,竟成了这座城市的集体晨光?

  一九五○年代,裹挟着旧上海遗风的香港舞厅文化席卷维多利亚港,百馀家夜总会沿弥敦道铺开十里银河。中环的“银月舞厅”、湾仔的“杜老誌”、尖东的“大富豪”,如同永不落幕的盛宴,吸引着形形色色的人群。这里不仅是声色场域,更是名流聚集地,甚至是生意场外的另类交易所,舞女曼妙一扭腰际,富商醉眼一碰杯,百万合约或在舞曲间悄然落定。

  一九七○年代,日式夜总会模式引入香港,融合舞厅与酒吧功能,以豪华装修吸引富商名流一掷千金,单晚消费可达数万港元。在这里,一掷千金是身份象征,一首《夜来香》的伴舞费就达千元。一九八四年开业的“大富豪”夜总会更是将纸醉金迷推向极致。这家位于尖沙咀东部的夜总会,以金色装潢、劳斯莱斯车队接送贵宾闻名,中央舞池可容百人共舞,贵宾房一夜挥霍十万者大有人在。

  这些灯红酒绿背后,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一九六五年,《华侨日报》披露的数据触目惊心:在尖沙咀顶级夜总会一晚的费用高达三百港币,足够当时普通家庭三个月的房租。陪舞女郎的收入更是悬殊,有的“花魁”月入万元,是普通打工仔的几十倍。六十年代的香港舞厅是城市喧嚣欲望的集中地,却也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与高端夜总会并存的,是草根阶层的夜市江湖。庙街夜市在一九八○年代高峰期拥有近千家摊位,表演档口林立:粤曲班子唱《风雨同路》,功夫杂耍与占卜摊比邻,瓦煲饭香气混着蛇羹的热气升腾。上环“大笪地”则汇聚街头艺人,歌女一曲《两相依》引得打工仔泪洒啤酒杯。这种“平民夜总会”是香港市井文化的熔炉,也是底层谋生的舞台。

  当TVB(无线电视)在一九六七年开播时,无人预料这台小盒子将成为夜总会帝国的掘墓人。电视普及对夜生活的冲击是渐进却致命的,这些新兴的十四吋电视机正以每年百分之三十增速蚕食着港人夜晚。随着电视节目日益丰富,尤其是一九八○年代电视剧黄金期到来,《鬼马双星》等影视将娱乐送入千家万户,许冠杰的市井粤语歌通过电视响彻全港,一场文化“地震”悄然改变了香港人的生活。人们不再为听歌看舞奔赴夜场,窝在沙发上追剧成为新习惯,夜总会客流量锐减。电视不仅分流顾客,更重塑娱乐审美,家庭伦理剧的热播,让纸醉金迷的夜场显得“过时且浮夸”。

  随着一九九○年代香港金融业的崛起,商铺租金十年翻三倍,服务员月薪从千元涨至近万。再加上同期深圳等内地城市娱乐产业,又以更低价格、更新鲜体验吸引港人“周末北上”,曾经名流汇聚的大舞厅渐渐淡出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七○年全港舞厅超一百五十家,十年后的一九八一年锐减至九十家左右。昔日人声鼎沸的夜总会大厅,逐渐被更私密、小型的“酒廊”、“KTV包房”替代,大规模陪舞行业开始萎缩。曾经风光的老牌“杜老誌”夜总会无奈转型为高档餐饮场所,华丽的水晶灯下摆上了刀叉。

  名噪一时的“大富豪”夜总会于二○一二年冬黯然结业闭门,另一扇门却在城市公园的清晨里悄然打开。舞蹈并未离开香港人的生活,它只是换了舞台,走向更为广阔的社区公园。这一转变背后是香港老龄化趋势:六十五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从一九八一年的百分之六点六飙升至二○二三年的百分之二十一。退休工人、主妇、写字楼职员,在广场上找回社交与活力。清晨的维园、傍晚的屋邨广场,成群中老年人随《小苹果》起舞,形成新市井风景。

  广场舞打破昔日舞厅千金难买的舞池门槛,无需门票与酒水消费,只需一台收音机与一块空地。再加上“社区舞计划”启动,在公园铺设防滑地砖、安装照明。维园、天水围公园渐成“露天舞池”,音响供应商、舞蹈APP开发者借此崛起。据二○一○年统计显示,全港社区舞蹈团体达一千两百个,参与人数是一九六○年代夜总会鼎盛时期的五十倍,七成参与者是五十岁以上女性。天水围公园是缩影中的一角,从一开始的四五人起步,发展至上百人齐跳广场舞,内地来港照顾孙辈的“港漂外婆”还组成“动感红太阳”舞队,将《最炫民族风》跳成火爆全网的舞蹈MV。

  从“大富豪”的华丽转身到维园广场的舞步不息,香港的舞蹈文化从未真正衰退,只是换了一种更有生命力的形态存在。灯红酒绿的夜场或许如《夜上海》歌曲般逐渐远去,但社区舞蹈却以亲民的姿态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种舞蹈形式的消长,折射出香港大众从奢侈品消费到共享文化的变化轨迹。

  历史车轮永不停歇,娱乐文化形式必将持续转变。“大富豪”夜总会已成陈迹,但傍晚的公园广场上人们仍在踩着音符舞动人生。社区舞蹈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融入街头巷尾,舞出健康和谐的韵律,成为了这座城市全民健身与社区融合的鲜活载体,更映照出人们对积极生活品质的共同追求。香港的霓虹依旧闪烁,只是换了一种更贴近生活的节奏在跳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