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补完了前段时间大热的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外婆在海里游,妈妈在地上跑,我才能在天上飞。”剧中第三代女性梁金明的这番独白,勾勒出三代人在时光中接力前行的身影。而我对金明儿时骑车的片段印象尤为深刻。剧中,一度被命运教会低头的母亲吴爱纯,纵使自己放下梦想,也绝不允许女儿的未来被任何框架束缚。“我要让她拥有一切,我要让她做一切想做的事。”在家中长辈的强烈反对下,吴爱纯仍然坚持让女儿学骑车。虽然彼时的吴爱纯还囿于狭窄的厨房,但看着女儿骑着小车、摇摇晃晃驶向远方的身影,眼中满是爱意和希望。
看完这一幕,我想起了我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那时我还没上小学,和父母一同住在村里。父亲回忆说,当时村里多数小朋友骑的还是铁圈三轮童车,而城镇里的孩子已经开始骑充气轮胎的儿童自行车。他们也想给我买一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自行车──“高档”的、能打气的。尽管那时候家境并不宽裕,母亲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一百二十元,那辆车的价格却是一百七十元。当时的我哪知道这些,只是整日沉浸在拥有自行车的快乐中。我记得,那辆小自行车是蓝色的,一开始两侧还各有一个辅助轮。后来我越骑越稳,辅助轮便被卸下。母亲总夸我聪明,说我没多久就“骑得飞起”,在村里的弄堂里到处乱窜。父亲后来提起,说我大概是村里第一个拥有这种“高档”自行车的小孩。很快,村里其他小朋友也吵嚷着让父母买和我一样的自行车。
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我们一家就从村里搬到了小镇。然而母亲的工作单位还在村里。于是,开始了我每天步行上下学,而母亲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日子。那个年代的乡间土路坑洼不平,铺的都是碎石子。一到下雨天,路上泥泞不堪,车轮裹满泥浆。母亲最讨厌冬天。因为一到冬天,她的手上、脚上就长满了冻疮。她说到现在都忘不了冬天清晨骑车时的刺骨寒冷。那时候御寒装备还不多,母亲骑车时只戴一副手套,每天往返要骑一个多小时。“不到三年,我那辆白色的、二十六寸的自行车就骑坏了。”母亲现在说起来还是一脸心疼,“那自行车可是我的嫁妆,当时可拉风了,车头还系着一朵大红绸带蝴蝶结呢。”后来,母亲又买了一辆铝合金自行车。就这样,依旧风里来雨里去,一骑就是五年。
上初中时,我们又举家租住在县城的学校旁。我也换了一辆新车,这回可是正儿八经的成人自行车。不过有次我骑车去同学家,离开时却只看到被撬开的锁,车子早已不见踪影。虽然那时普通自行车的价格已经不再需要母亲一个月的工资,但家里用度仍需精打细算。我自感闯了大祸,一路哭着回到家,没想到父母却没有一句责备。到了高中,自行车的品牌和种类越来越多,还有变速之类在日常骑行中几乎用不上的花哨功能。当时谁有一辆酷炫名牌车,谁就自带“目光收割机”。相比之下,我的自行车就很普通──还是蓝色的、低矮的,不是大名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功能。不过这并不妨碍,它载着我,稳稳地去往我想去的地方。
和金明一样,我也在父母的咬牙支持下出国留了学。回国工作时,国内已经进入共享单车时代。记得同事第一次教我扫码开锁,那一刻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工作后,我没有再买自行车,但依旧经常骑车。和小时候在村里一样,我喜欢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让这座原本陌生的大城市,在车轮下渐渐滚出熟悉的印记。现在,母亲已经退休,也不再骑自行车了。那辆陪伴了她二十多年的自行车,去年以十块钱的价格当废品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