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移民”名词学变迁\海龙

2025-07-29 05:01: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移民不是个新话题。从远古,我们的先民就号呼转徙各地流浪逐水草而居或为生存奔波。但眼下困扰全世界的移民难题却成了千禧年以来加剧世界矛盾的杠杆。

  近世以来,移民分为合法与非法、境内和跨境两种。前面的合法和境内移民几无异议,我们重点讨论第二类。自欧洲地理大发现后,自觉或非自觉的移民运动改变了世界,成了重塑世界格局的某种动力或祸源。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天下初定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守住国门规范移民政策,甚至将它作为窥测国计民生的晴雨表。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是否接受移民、接受什么样的移民、接受多少移民等往往是国家上层乃至百姓甚或引车卖浆者流关注的话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移民往往从贫困地区移向富裕地区讨生活。而富国又不愿意分肥让穷人占便宜,故一般发达国家不太喜欢外来移民。但悖论是,富有阶层往往不愿出苦力,他们需要生力军。于是,廉价而且不计劳苦肯出力换钱的新移民成了填充富国底层的必须,移民活计因之得以赓续不绝。但长此以往也动了发达国家劳工阶级的奶酪,而下中产阶级永远是社会金字塔结构的柱石基础,民意汹汹,于是欧美诸国就有了容留移民和反移民的尖锐矛盾。

  随着矛盾激化,地主国对移民的称呼就有了不同。这些不同牵涉到国家、法律、党派、社会阶层,也折射出了百姓间因政治取向和所持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探讨一下这些术语的渊源和流变,对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不无意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美国大众对非法移民几乎同仇敌忾。对越境偷渡、人口走私、非法滞留、造假身份及骗取福利等行为一律谴责。那时对这类行为统称违法。客气些的,正大光明称为“非法移民”。不客气的径称“非法偷渡犯”“偷渡犯”“人蛇”“黑户”。犹记得当年有偷渡船“金色冒险号”搁浅纽约,全美媒体一致讨伐,甚至追罪至很多年后直到全部主犯落网。

  其后,由于政治环境变迁和意识形态变幻,某些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政客和学者因揣摩民众心理迎合选票开始在讨好移民议题上做文章。要做文章当然要创造词汇,于是挖空心思造词,先洗去“非法”──怎样改呢?颇费心思。这里面当然不乏聪明人,灵机一动,先将“偷渡犯”改成了“偷渡客”。看起来只是一字之差但内容却有了天壤之别:从犯人变成了客人,虽然性质仍然鬼祟曰“偷渡”。

  有了这个新称号,这些人仍然不满意。因为仍然顶着个“偷”这个贬义词。别急,政客里聪明人有的是。有人灵机一动,将“偷渡客”改成了“无证客”,无证就是没有证件或不能合法自证身份者。看上去道理也说得通,但是语义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这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只是百姓,连《纽约时报》都有困惑。但困惑归困惑,政治正确是必须坚持的。为了统一说法正确修辞,《纽约时报》煞费苦心规定了移民报道的官方术语指导文献。它建议原来中性词“非法移民”“非法外国人”现在不太适用了,因为它“带有党派色彩和冒犯性”。而用“无证客”很多读者也不接受,认为有过多“自由派”和同情色彩。那么,到底如何称呼呢?

  《纽约时报》寻出了“无授权移民”“非公民”“签证逾期居留者”“无权在该国工作者”这样更“科学”的术语。上述称呼文则文矣,但读来总觉得有点拗口和费解,让某些百姓读之一头雾水。这样的创作甚至两头不落好,保守派和自由派都不买账。

  争议若只是停留在术语上还好,红脖子们和纽约客都是急脾气,一说就火;而靠拨弄族群分裂的政客也不消停,于是就时时掀起混战。特别是最近此情被煽至白热化,政治口号新意迭出一日多变。美国政府刚刚规定赴美签证要加价曰“签证诚信费”保证不非法移民,而已经抵岸的呢?也有办法,让国安局严查移民福利避免非法者享用免费医疗和救济补助。据说,这种严堵政策已经奏效。有些偷渡落地者已经不敢去医院看病。但是,高层的信誓旦旦对策能否挡住世界各地“润人”的脚步,仍然有待观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