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字之初,我专攻大字,常用九厘米见方或七厘米乘十厘米的方格纸。当大字书写渐成习惯,转而练习小楷时,却遭遇了难题──即便换上最细的小楷笔,笔下的字依旧难以缩小。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体小字,单字尺寸通常在一至一点五厘米之间,仅为大字的六分之一。为攻克难关,我摸索出“循序渐小”之法。先换用四厘米见方的日课纸,待能将字工整写进格子,再逐步换成一点八厘米见方的纸张,而后继续递减。
临摹《灵飞经》时,我选用一点八厘米见方的练习纸,字写得饱满,几乎撑满整个格子。相较于最初写不了小字的窘迫,如今已大有长进,却仍需继续精进。
《灵飞经》素有“天下第一小楷”的美誉。唐代佛教盛行,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市井百姓,皆爱前往寺庙祈福。祈福时,抄写经文便成风尚,“写经体”由此盛行,《灵飞经》便是这一时期诞生的道经精品。关于其作者,董其昌认为是有“小钟”之称的唐代书法家钟绍京,但后世对此存疑,不少人认为更可能是唐代无名经生所作。启功先生在《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中便指出,此乃唐代开元年间写经生的杰作。
细品《灵飞经》的字体,虽是楷书,却蕴含行书笔意。字迹娟秀灵动,细腻含蓄,方寸之间尽显万千变化。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有着微妙的呼应与连贯。每临摹一字,都仿佛跨越时空,与古人展开一场心灵对话,感受他们挥毫时的心境与情怀。
在临摹的过程中,我愈发领悟到,书法不仅是笔墨的艺术,更是一场心性的修炼。当全身心沉浸于每一笔画、每一个字时,外界的喧嚣纷扰皆被隔绝,心中只剩对美的追求与对技艺的执著。一笔一画,写的是字,练的却是内心的宁静与专注。这恰似《灵飞经》所传达的道家空灵之境,而我也在这墨香四溢的世界里,寻觅着属于自己的精神栖居之所。
年前读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意外发现一段关于《灵飞经》的对话。一日,金燕西造访冷清秋家,见壁上纸条字迹秀媚,不禁夸赞。冷太太却觉得字缺笔力,燕西解释道:“这是《灵飞经》,最是好看。看起来,没有笔力,但是一点也不能讨便宜,不是功夫深,是写不好的。”确实如此,想要临摹好《灵飞经》,不付出一番心血定然不行。
我反复临摹十遍,从中选出最满意的一版,打算赠予喜爱抄经的朋友。我们相约在豫园南翔馒头店见面,等餐过程中,我便拿出习作,在餐桌上拍照留念。没想到,这一举动引来服务员连连称赞。那一刻,欣喜与欣慰交织于心。对我而言,陌生人的赞美是珍贵的鼓励,它如同一束光,照亮习字之路,激发我对书法更深的热爱与追求,也让我明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习中,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看见,每一次坚持都能绽放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