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客居人语/鲜甜“薄壳”\姚船

2025-08-08 05:01: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远在新西兰的潮籍文友传来视频:苦瓜薄壳汤。

  这是潮汕地区一款夏日常见汤水。苦瓜的甘与薄壳的鲜互相呼应,天气暑热,喝一碗,清爽解渴。

  薄壳,生长于滩涂海湾,主要产于潮汕地区和闽南一带。其个头小,比指甲略长,属蛤类,因壳薄如蝉翼,一捏即破,故名“薄壳”,也被称为“凤眼蚬”或“海瓜子”。每到盛产期七八月,潮汕地区的街市随处可见。别小看其肉只有花生米大小,其味鲜甜可口,价廉物美,有“平民美食”之称。

  薄壳在水下的岩石、泥沙中生长,其吐出来的黏液与海草和泥土缠在一起,形成像葡萄般一串串,所以渔民潜水捞起以后,要把附着俗称“薄壳锭”的东西去掉,洗淨后上市。当然也有连“锭”一起卖的,只是价钱更平。

  小时候在故乡城市,我寄居在亲戚家里。小巷交叉着一条贩卖鱼肉菜的横街,有上百摊位,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尤其是黄昏时分,鱼贩用单车、板车运来从抵岸渔船上买的鱼鲜,令小街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鱼腥味。

  我们住在一幢大厦四楼,虽然上落不大方便,但大人喜欢自己上街市,只有单买葱蒜、芫茜之类的东西,才支使我跑腿,惟买薄壳时有例外,间中也叫我单独提篮前往。因为其价钱便宜,一毛钱左右一斤,不怕小孩被呃秤。

  原来薄壳也有雌雄之分,公的肉为白色,母则呈橙黄色,较吸引,但买时不能挑选,由贩卖者用手捧起过秤。我没经验,只看有没有邻居大婶在买,就跟着她选那一档,或者看人多的摊位就挤进去。也许当令之时薄壳都肥美,所以买回来往往令人满意。

  别小看薄壳不起眼,其好处有点令人意想不到。除了入口味美,因其含有蛋白质、铁和钙,对降心血管疾病,调整血脂有益外,还能平咳平喘。且其壳磨粉,可作饲料添加剂;烧成灰,可用于建筑。

  薄壳的烹调方法多样,可炒可汤,都简单方便。蔡澜先生曾在其博客提及薄壳炒法:把辣椒丝、蒜泥炒香,倒入洗淨的薄壳,再撒下“金不换”(又名“九层塔”)。大火爆炒,待薄壳开口,即可盛出,此时口味最佳。不要放盐,因怕其壳过早打开,薄壳肉变得干瘪。

  金不换和薄壳是绝配。此时,用筷子夹一粒薄壳送入口中,用唇一啜,金不换的香气和薄壳的鲜味迅即在口腔迴荡,令人味蕾跃动,食欲大开,吐出外壳,又夹了另一粒往嘴里放,就像嗑瓜子似的,一粒接一粒,欲罢不能。

  至于薄壳滚汤,多配苦瓜、丝瓜和黄瓜。当季瓜果与时令薄壳结合,令鲜美味道更胜一筹。还有薄壳米粉汤、薄壳粿条汤等等。也有人把薄壳煮熟后取其肉,俗称“薄壳米”,再用来炒蛋、炒肉粒,花样繁多,随心所欲。

  薄壳也可生醃。把鲜薄壳用辣椒、鱼露醃渍,就成了鹹薄壳。味鲜鹹,用来佐粥,开胃。以前穷苦人家,一小碟鹹薄壳就是一餐的配菜。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厨师们巧思百变,薄壳的食法也更多样化,还现身于高档酒楼,从大众化变为雅俗共赏的美食。当然,万变不离其宗,都会保留薄壳的鲜甜。

  薄壳是故乡美味,可惜加拿大远隔重洋,难得再享受,唯有看视频而回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