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沏大碗茶讲中国故事\鲍 渤

2025-08-11 05:02: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山东济南趵突泉公园,游人品尝“泉水大碗茶”。\中新社

  香港人在夏季有喝凉茶的习惯,港九新界都有不少凉茶舖。凉茶品种繁多,常见的有“廿四味”、“五花茶”、“鸡骨草”、“夏桑菊”、“竹蔗茅根”、“崩大碗”等。这类草本饮料在港澳、东南亚颇为流行,但却是“既不凉、又不似茶”。

  喝茶要在粤式酒楼,但却没有大碗茶。这是一种在香港已经消失的消费方式。笔者最近来到江西赣南采访,再次邂逅大碗茶。挟着暑气进店,捧起大碗茶仰天痛喝,一股在古装片中行走江湖的大侠才有的豪气,油然而生。五块钱一大碗,可无数次续碗(不是续杯),比起大城市如雨后春笋冒出的珍珠奶茶店和星巴克的抹茶,真是超值。

  上一次捧着大碗喝茶,还是在八十年代末的北京,印象中卖五角钱。说起来有点令人惊讶,大碗茶还是改革开放的其中一个标志。学历仅是高中毕业的基层干部尹盛喜,在一九七九年毅然摔掉“铁饭碗”,领着一群知青在前门箭楼西侧搭棚盘灶沏茶。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开张,第一天就卖出三千多碗,进而在一九八八年创办驰名中外的北京老舍茶馆,见证了中国个体经济的起步。

  得名于小说家老舍的名作《茶馆》,老舍茶馆名气甚大,不仅是文人墨客品茗侃大山的场所,更是向外国人呈现原汁原味京味文化的绝佳地点。老舍茶馆后来成为北京地标,许多外国元首,例如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前国务卿基辛格、德国前总理科尔、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新加坡前总理王鼎昌等,都把老舍茶馆列入访华行程之中。

  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的推进,传统大碗茶式微。然而,尹盛喜当年倡导的“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企业精神,并不过时。大碗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仍然在一些老城区或旅游景点保留,如北京的南锣鼓巷或天津的老茶肆,成为怀旧的打卡点。

  溯源大碗茶的历史,这种简朴的饮茶方式与农耕生活方式高度契合。江西自古以来是农业社会,人们劳作之后上田,在大榕树下伴着飒爽清风,来一碗茶解渴和提神,可谓快活过神仙。

  在旧时候的赣南,大碗茶的捧场客远不止农夫,茶舖在集市、庙会还有铺着青石板的老巷子随处可见,带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大碗茶肆的功能,不仅是喝茶,亦是乡村墟市的会客场所。平民视之为“议事厅”,在一大碗茶的气雾氤氲中神侃(亦即广府话的“吹水”),热闹气氛不亚于咖啡馆或酒吧。

  大碗茶,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起源于明清,大流行于京津。北京街头出现大碗茶大约是在明初,其时多用粗糙茶叶末或茶渣煮成,接济贩夫走卒的解渴之需。到了清朝,大碗茶从崭露头角到成行成市。茶肆(茶馆)推出那个时代的“爆款”,以“大碗”盛装、价格亲民,大受人力车夫、摊贩、工匠等普通劳动者的欢迎。

  作为连接中原与岭南的中途栈道,赣南在历史上商贾云集,货如轮转。尤其是江西东南部的寻乌县,素有“一鸡鸣三省”之称,因其地处三省边界,天亮报晓的鸡鸣声可同时传到江西、福建、广东,八方来客,大碗茶吸引着满堂南来北往的人潮。

  赣南是茶叶产区,定南、安远、寻乌种植的绿茶和红茶品质优良,为大碗茶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宋代以来,当地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逐渐成熟。清末民初,赣南直接承继了源自北方的大碗茶文化,茶肆林立,生意兴隆。

  近年来,赣南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复兴,大碗茶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成为旅游宣传的亮点。例如在赣州的茶文化节或客家民俗活动中,常能看到大碗茶的展示,吸引游客体验,通过保留和推广大碗茶来增强文化认同。

  笔者在日本奈良也见识过大碗茶,那是西大寺举行的“大茶盛”,人们用大到能遮住脸的茶碗,轮流品尝春茶,这个已经传承七百五十多年的传统,据说是为了体现分享同甘的“一味和合”精神。日式大茶碗直径约四十厘米,重约五公斤。但仅限于节庆,与深度融入寻常百姓生活的中国大碗茶,完全不是一回事。

  日本驻华大使馆网站在介绍茶道的时候,开篇就坦承描述,茶是公元八○五年从中国传入日本的。那年头日本人对茶文化几乎一无所知,贵族之间盛行对茶叶品种猜猜猜的“斗茶”游戏。在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至一五九一年)之前,饮茶所使用的茶碗等道具,清一色都是源自中国的舶来品,统称为“唐物”,非常贵重。日本人真正掌握制作中国的精美陶瓷器技术,则是在十六世纪末期通过朝鲜半岛传入东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在笔者看来,大碗茶不仅是饮料,中国茶在气雾蒸腾中带出一种超逸红尘的气度,使得中国文化的滋养润物细无声,泽被四海,无远弗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