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珠还──师陀长篇革命小说〈争斗〉档案的发现与考辨》终于出版了。这本书源于二○一七年我在文学馆手稿库看到的一份师陀《争斗》四章佚稿。
《争斗》是师陀一九四○年在上海应香港《大公报》副刊主编杨刚之约,创作的以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为题材的三部曲中的一部未完成小说。
一九三九年九月,中共党员、女作家杨刚由萧乾推荐,接替萧乾在香港《大公报》的工作,担任副刊主编。为让《大公报.文艺》香港版摆脱以往“尽量不登杂文”“不参加文艺界任何斗争”的传统,杨刚决定扩大副刊的刊登范围,尽可能多地刊登符合中共革命思想的各种作品以影响社会。除正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歌颂敌后军民的感人事迹外,杨刚还积极邀请解放区、沦陷区作家创作敢于大胆揭露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腐败黑幕以及中国人民积极抗日救亡的作品,并在其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和《大公报.学生界》副刊发表。正是在这一时期,师陀受杨刚邀请,为《大公报》副刊创作。
接到约稿后,身在上海的师陀经过认真构思,很快便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开始创作小说《争斗》。《争斗》讲述了一九三五年“一二.九”学生运动在北平爆发前后,革命青年杜兰若、革命教师马已吾,以及进步学生杜渊若、胡天雄、李文多、董瑞莲等人在筹划,以及进行和平游行示威时遭遇血腥镇压的故事。师陀每创作完成一章节,便寄给香港《大公报》。《大公报》接到稿子后,很快编辑并自一九四○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和《大公报.学生界》连续刊载。在连载七章后,因当时的港英政府施压,《争斗》停载。
但师陀并未放弃,时隔六个月,一九四一年七月他将与《争斗》前七章一脉相承的后两章,以《无题》为名,在上海租界的《新文丛之二.破晓》上继续发表。其后近四十年,师陀未再提及《争斗》。直至一九八六年在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人员谈话时,师陀才再次谈到这部作品:“另外还有一个三部曲,我写了二部,第三部没写完。这是在杨刚接《大公报》副刊时写的。当时我用钢笔覆写,很难覆得清楚,所以后来叫什么题目我也记不得了。第二部快结尾时,日本人占领了香港,《大公报》因此停刊,我也就没写下去。”
二○○七年,清华大学解志熙教授与裴春芳博士相继发现一九四○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发表的《争斗》前七章,和在上海《新文丛之二.破晓》上以《无题》为名发表的两章。《争斗》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这在研究师陀的学者中几乎已经形成定论。此后,一直没有再发现任何与《争斗》有关的资料,直到二○一七年我看到了这部《争斗》四章佚稿。实物的出现,证明了当年师陀确实完成了这部手稿。之后,我又发现了两部《争斗》残稿,这证明了师陀对这部小说其实进行了几次修改,其中一部覆写稿中更是出现了一章全新的章节,这让这部小说变得极为完整,章节数达到十三章,共五万六千多字。
由此可见,师陀先生当年应该是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只是一些客观原因让小说无法继续发表。再加之上海时局与自身生活的动荡,该小说很有可能被师陀不小心“遗失”。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有关《争斗》研究的字数越来越多,结果便有了这部书稿。后来,我结识了师陀之子王庆一先生,王先生十分支持我的研究,后来更是授权我将《争斗》全文在这本书稿中刊出。这是该小说第一次以全貌呈现在中国文学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九十周年,这本书的出版“生正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