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为什么要写《神女》\叶 梅

2025-08-13 05:02: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湖北宜昌大撤退纪念园。

  在近日重庆“第三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我的长篇小说《神女》也与读者见面。这部以长江三峡抗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自六月初由作家出版社与重庆出版社联合出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和来信,询问有关创作的一些话题。

  我曾在《神女》创作谈里写道,长江三峡承载着千年文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此发出《天问》、《离骚》的慨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其对国土和人民深深的眷恋,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无数文人墨客,或顺江而下,或逆水而上,将个人际遇、家国情怀寄托于三峡的壮丽山河之间,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而世代生活在三峡两岸的人民在这雄奇却又贫寒之地,用背篓背起了大山,用縴绳拉动了江河,他们的勤劳坚毅、勇武浪漫更是留下了星辰一般的民间故事、传说和歌谣,濡染着长江三峡的绵绵山脉与奔流不息的大河。

  在上个世纪抗战岁月里,当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大片国土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湖北省政府也迁至鄂西恩施之后,三峡地区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抗战的关键枢纽所在,川江即成为连接前后方的“黄金水道”。武汉会战失利后,大量战略物资与人员从南京、上海、武汉迁移而来,拥堵在地处“川鄂咽喉”的宜昌,亟待入川。在这关乎民族存亡的紧急时刻,三峡人民挺身而出,数万码头工人、船工、纤夫和挑夫,冒着日军的炮火与飞机的轰炸,投身于危险紧张的抢运。他们肩挑背扛,日夜不息,将堆积如山的各类物资,包括宝贵的工业设备等,争分夺秒地运往西南大后方。三峡两岸的城镇、村寨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节衣缩食,拆墙卸料,捐粮捐款,源源不断地支援抗战前线。据相关史料记载,抗战爆发以来,川江上经由宜昌转运的人员达数百万,载送出川部队也达上百万人次,转运的货物更是不计其数,不知有多少无名百姓为此流血牺牲。“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国殇》),正是平凡而伟大的三峡人民,以他们坚实不屈的脊梁,筑起了长江三峡的屏障,挫败了日军西进的妄想。

  我出生于三峡地区,从小便听到三峡两岸人民倚仗天险抵御日寇西进的英勇故事,却未能见到更多的文学作品加以再现,这让我作为一个作家,而一直心怀惭愧。为了铭记和再现这段历史,十几年前,我就有了创作《神女》的初步构思,也得到许多朋友的鼓励,作家出版社、重庆出版社的策划与责任编辑很早就进入了此书的创作过程。多年里我一次次回到三峡,先后多次去到重庆、巫山、奉节、巴东、秭归、宜昌等地,搜集资料,寻访遗迹。小说初稿、二稿出来后,又反复听取意见并加以修改,最终以鄂西、三峡抗战时期的大抢运、石牌岭大战、护送国宝等重大事件,呈现了一九三三年到一九四五年间鄂西、长江三峡的抗战风云及社会风情,描述了船工纤夫、底层百姓到政治、军事高层各种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塑造了覃九河、覃义蛟、凤娘等一系列具有峡江性格的人物形象。今年初,这部小说由《今古传奇》杂志先行连载,六月由作家出版社、重庆出版社联合出版。

  小说《神女》试图展现抗战时期的三峡风云。主人公覃义蛟与凤娘等,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三峡人民的典型。覃义蛟从一个普通的船工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抗战勇士,美丽善良的凤娘以她的仁慈、坚韧和医术救助危难。还有机智勇敢的地下党员覃远蛟、秋芳,不惧生死的中国军人周捷等,都是那个时代追求正义,保家卫国,敢于牺牲的人民的化身。而与此同时,也有在国难当头之时,仍然为一己之私,谋财害人的赖成绪等人物形象,也是当时真实历史的反映。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塑造,希望能再现鄂西抗战时期的时代记忆与人性光辉。

  文学评论家张陵在评论中写道:“《神女》以尊重历史的态度,用了相当丰富的笔墨描写了正面战场,歌颂了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只有动员起全体中国人民,把战争转变为持久的民族解放战争,转变为持久的人民战争,才能最后打败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和平。因为,人民的力量决定了战争的胜利,人民的精神方能书写英雄的史诗。”

  据新闻媒体报道,在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指出,《神女》为我们提供了文学镜像中的抗战记忆,深刻诠释了文学之于民族记忆的承载力量。《神女》一书不但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注解,也是对当代出版人使命的一种注解。铭记英雄,叩问当下,今天的我们要以热忱和智慧去守卫先人留下的精魂,以敬畏之心做好历史传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从《神女》“三重融合”的艺术特色、“三个致敬”的时代价值、“三重滋养”的社会价值角度,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表示作为一部历时十年打磨的匠心之作,《神女》用三峡的江水作墨,以巴东的青山为纸,为我们书写了一曲蕩气回肠的抗战壮歌。

  专家们认为,以往三峡抗战史在长篇小说领域近乎空白,而《神女》让那段被尘封的历史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填补了三峡、鄂西抗战文学的空白,为抗战文学注入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它从对那段历史的纪录中,通过文学的力量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与反思,传承和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神女》的创作过程充满挑战,但那些恢弘的场面和故事始终活跃在我眼前,它们既是全景式的,也是充满生动细节的,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长江三峡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担当,给人们以鼓舞。“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弘扬以伟大诗人屈原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抗日战争的英勇献身中走过的三峡人民,在新时代的宏伟建设中,正在不断弘扬民族精神,保护长江,装点美丽三峡。

  “守护家园”这一主题,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面对当下动荡不安的世界,小说《神女》讲述的那些船工纤夫、普通百姓,用生命和鲜血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呼唤和平的故事,并没有走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