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再听萧斯塔高维契\李 梦

2025-08-14 05:02: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马友友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的萧斯塔高维契大提琴协奏曲唱片。

  十九世纪以降的俄罗斯艺术,厚重又不乏神秘,确应在艺术史上留下浓墨一笔。活跃在百多年前的俄罗斯艺术家,自广袤山林河湖中得到启发,又亲历大时代风云跌宕之磨砺锻造,作品中自然呈现出极丰富又别具一格的深沉面貌。不论绘画,或是音乐、舞蹈,皆如是。

  今年是俄罗斯作曲家萧斯塔高维契(Dmitri Shostakovich, 一九○六至一九七五)逝世五十周年。环球唱片旗下古典音乐厂牌DG推出萧斯塔高维契全集,是波士顿交响乐团及其音乐总监尼尔森斯(Andris Nelsons)近十年来着力打造的系列作品。我最近频繁在听的,是马友友与乐团合作灌录的萧氏两部大提琴协奏曲。

  萧斯塔高维契与大提琴的缘分,不可谓不深。他为大提琴这件乐器创作的作品数量虽不算多(主要是一首奏鸣曲和两首协奏曲),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常演常新。两部大提琴协奏曲,分别创作于一九五九年及一九六六年,均由当时已名声在外的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一九二七至二○○七)首演。而两人之所以成为忘年交,也是由于年轻的罗氏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时拜在萧氏门下学艺,曾出色演奏老师的大提琴奏鸣曲而备受关注。

  两部协奏曲都有典型的萧氏风格:压抑、忧伤,间或闪过神经质的、讽寓意味的段落。在过去数十年间,马友友曾与不同乐团和指挥家合作这两部作品,亦灌录不少唱片,每一次演奏,都是不同生命情境下的再诠释,情感不同,糅入琴弦中的质感与氛围,也不尽相同。这恰是优秀演奏家的魅力所在。他们不断突破自我,为这些恒久的旋律加添新意。

  第一协奏曲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萧斯塔高维契埋在旋律中的“DSCH”密码。这是他姓名的缩写,以音符对应呈现为四音音型后,别具一种阴郁的、欲说还休之感。他不厌其烦地在第一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重现这四音音型,既为曲目叙事与抒情的需要,也为自白。在那个禁锢想像与创意的年代,如暗语一般的音符,藏了作曲家不知多少深夜难寐的隐晦心事。

  马友友演奏萧氏作品,深得我心的原因在于他从来不过分渲染,而是尽可能地以平实和内敛呈示作曲家掩藏在旋律下的深意,大道至简。萧氏其人,性格并非张扬明朗,因如此,他落笔创作时,也绝不会高调直白。细腻如马友友,每每可以将萧氏心思拿捏得恰到好处。虽隔着数十年光景,仍如在目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