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电影《南京照相馆》将在9月4日于香港正式公映。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这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历史走过了八十年,世界有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的公众对于这一段历史的强烈关注则始终如一。作为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的部分,它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社会重要的文化记忆来源。
最近的一系列和抗战有关的文化活动都形成了热点。以南京大屠杀为焦点的故事片《南京照相馆》引发了观影的热潮,成为了文化现象。故事片《东极岛》也引起了一些关注。电影《731》也将要上映。而全景式反映抗战的纪录片《山河为证》也在热映。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正在展出的“为了民族解放和世界和平”展览,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香港在八月二十二日起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展览,也是一个重要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展览。这些都彰显出中国社会对于抗战记忆的追寻。这里有历史创伤的记忆的呈现,更有民族光荣的展开。这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在今天正在产生影响。
追寻抗战的记忆,当然是中国公众对于现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阶段高度关注、也从中感受和汲取力量的一种方式。抗日战争十四年的历史,中国人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的历史转折。
这场战争既是清末以来中国面临的积弱积贫的困境发展到了极严峻的时刻,也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面对的极严峻的考验。民族能否生存,文明能否延续正是这场战争中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华民族在这一时刻展现了自己的顽强的生命力。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承受的苦难也是深刻的创伤,而中国人在这场保卫自己国家的战争中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正是现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人在苦难中奋起,在艰难中超越的伟大的力量展现。这是一个五千年民族认同的现代展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充分的体现,也是一个“文明型国家”所具有的“天不能灭,地不能埋”的精神力量的现代展开。
这场战争是中国自晚清以来在被侵略和掠夺的过程中的一次根本性的胜利,是中国的历史命运的根本性的转变,为中国的复兴开辟了道路。它是创伤,更是光荣。创伤是整个民族所承受的苦难和付出的代价,光荣是它是现代中国奋起的道路上的辉煌胜利。它是历史的转折,从此中国的崛起和复兴的历史的前路开始清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未来有了自己的方向。正像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所指出的:“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亙古亙新,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干转坤之功。”从更大的文明史的角度看,这场抗日战争,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关键的转折。中国在当下发展中所具有的力量的根基的一个部分,就是抗战所展现的民族精神。这里所蕴含的价值,正是今天中国所需要的。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追寻历史的记忆,正是一种给现实以感悟,给未来以启发的重要社会选择。
当下的这些对于抗战的纪念,一方面是社会通过追寻这一段历史,对于自己的重要过往时刻的珍重。这是对于过去民族承受的苦难和艰辛的尊重,也是对于民族的奋斗的历史的尊重,在这些过往的历史中,我们看到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性;另一方面这更是对于中国未来的承诺和期许,经过了这样的苦难,有了超越历史创伤的能力,让我们对于未来具有更大的信心。中华文明的力量是历史赋予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撑,这正是中国公众在中国新的发展和世界新的变局中所需要的。从抗战的历史中追寻思想价值,传递精神力量,正是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承诺和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