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上海篇)/惟愿读书多\周立民

2025-08-21 05:02: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读者走在二○二五上海书展上海展览中心会场中央大厅内。\新华社

  城头变幻书展旗:七月三日,第十五届江苏书展开幕,余温未熄,十六日,第三十五届香港书展随之而来。不久,嘉陵江畔的重庆,第三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轰轰烈烈拉开帷幕。而盛大的二○二五上海书展八月十三日亮相。每年几乎同期举行的还有广州的南国书香节,今年的日子在八月十五至十九日。这几年,好像已经不能用“几大书展”这样的表述了,在“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的口号下,几乎每个省都在办书展,都在传播书香,让人目不暇接。今年的上海书展,推出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城“双主场”,在全市范围打造多个“X”分会场,各项阅读活动合计一千二百六十七项,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三点八。从数字上,已能够感受到其火热。

  想三十年前,为了买一本书,讬亲戚找朋友,逛书店跑断腿,还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如今,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不用去逛书展,每天晚上,忙完一天工作,上床休息时,我捧着手机叭叭叭一点,要什么书就有什么,第二天、第三天,它们就从全国各地飞向我的家门口。买书人的满足溢于言表,得意之余,未免多点了几下手机,没有多久,不仅塞满书房,卧室也未能幸免,并不断觊觎客厅的空閒之处。

  不得不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图书出版的全盛年代。我从《2023年新闻出版统计公报》中了解到,当年,中国新版图书二十一点七万种,重印图书三十二点三万种,两种加起来有五十四万种,总印数一百二十五亿册(张)。此外,全国还有报纸一千六百六十九种、期刊一万零一百五十七种(以上数字均未包含港澳台地区)。天哪,这是多年前年出版书刊量的几十倍,中国一年出版的图书、报刊,一个人大概活一百辈子都看不完。

  这似乎并未影响一些图书“豪劫客”的信心。我用“豪劫客”这个造出来的词儿,是觉得他们肯定不是一般的顾客,也超出正常购买,犹如一个吃饱了的人忍不住口腹之欲还要往嘴里填塞一样。“豪劫客”们买书不计代价,一套书不错过每一种,一本书不落下每个版本甚至印(次)本,一掷万金成箱往家里搬书乃平常事。反正,别人有的,我就不能没有。一方面出版机构在感慨,买纸面书的人日渐减少,另外一方面这样的豪客也在诞生,他们极大地搅动了图书市场的泡沫,形成了营销上的热闹,近年来套数盛行,豪华版、纪念本、特装本、毛边本、签名本能够一做再做。

  古人云“开卷有益”,我想主要是那时书的总量太少,买回家的书没有不“开卷”的,自然多受益。现在新问题出现了,买了那么多的书,堆在那里不开卷,也有益吗?这些书您都读过吗?──记得博尔赫斯有专门的回答,我懒得去查,他大概说:提出这样问题的人,一定是不懂书的十三点。博尔赫斯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他毕竟博览群书,眼睛瞎了还请人为他念书呢。而我辈,本来书就读得不多,还去天天研究“不必读书目录”,堆在家里的书塑料护封都没撕开,这未免幽默过度。毕竟书与金条似乎还是有一点区别的,金条藏好就行了,而书只知道藏好,还是辜负了呕心沥血的作者、看校样花了眼的编辑。

  在买书这件事情上,我自认为早已告别了青葱时代的滥情,已越来越专情:我只买自己需要和喜欢的书,绝不左盼右顾,也不会看别人买了什么,“我也下一单”。即便这样,然而,光“需要”就数量可怕,每次研究一个题目,到头来参考书还不是一堆?最不明智的,对于读书这件事情,总是难脱乌托邦般迷魅:这书该买、必买、非买不可,“等……时”读。这个期许多半落空,哪怕我们活上八百岁。于是,另外一种焦虑又产生:这么多书没看,犯罪啊。这常常令我茶饭不思,走在街上都三心二意,总觉得回家看书才是人间正道。

  让我释怀的是写过三卷《读书随笔》和更多专栏文章的叶灵凤先生,某日深夜读他的书,他的“新年愿望”是多读书,接下来的话让我直拍大腿:

  有一些书,自己立志要好好读一下的,拿了出来放在案头,总是咫尺天涯,没有机会能够把它们打开来。仅有的一点时间,往往给翻阅临时要用的书,或是自己根本不想看的书,完全霸占去了。结果,那几本书便被压到底下,始终不曾读得成。

  隔了一些时候,偶然又因了一点别的感触,又想到别的几本应该看看的书,又拿来放在手边。结果仍是一样,又给一些本来不想看的书占去了时间,不曾读得成。

  日子一久,这些想读而未读的书,在我的书案上愈积愈高,结果只有一搬了事,腾出地方来容纳新的梦想。

  (《我的愿望》)

  叶先生仿佛偷窥了我的心,原来大家有着共同的焦虑,这我就放心了。既然不可能穷尽所有,那还是安心去读生命里有缘遇到的书吧。至于错过的、追不上的、漏掉的,顺其自然,让它随风而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