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美国户外晨跑,遇到正面跑来的其他跑步者,大家几乎都会互相打招呼或者说早安。到了德国就不一样了,这种打招呼的情况很少,大部分人都目不斜视,从他们“社恐”的脸上仿佛能看到他们内心挣扎着说:“你没看到我……”
然而,如果带着狗,就不一样了。狗才不管主人社恐不社恐,只要看见同类,都凑上去玩一玩,闹一闹,打一打。双方主人多多少少都会聊上几句,一般固定句式就是问问对方的狗是公是母,几岁了。
大部分人遛狗的时间和路线都相对固定。于是被“锁定”在这个时间空间的遛狗主人们和宠物狗们便慢慢熟识了。特别是“气味相投”的狗伙伴们经常遇到一起玩耍几次,主人们有时也会多聊几句,交流一下养狗心得。
没多久,公园周边的邻居可能不全认识,但周边社区养的宠物狗几乎都认识了。我们都清楚哪些狗跟我们家狗能玩,哪些一见面就要汪汪叫要打架,远远看见是要准备好打招呼还是避着走,都是心里有数的。慢慢主人们都跟随着狗伙伴们互相的关系,默契地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社交圈。
日子再久一点,哪怕是社恐的狗主人们之间也更加熟悉了。有的家里有两只狗的,哪天只带出来一只,其他主人都会关切地问:“另一只呢?”
附近有一位每次都带着一只边牧和一只澳牧的小伙子,大家都认识,因为他的两只狗非常聪明听话,人见人爱。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他只带着那只边牧,我前前后后打量搜寻了一番也不见澳牧的踪影。打过招呼后我随口问那只澳牧去哪儿了,小伙子先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说:
“我真是非常地惊讶,居然这个社区里所有人都发现了最近我只带了一只狗,而且大家都非常地关心牠们。”
“当然。我女儿经常在阳台看到你遛狗,说好喜欢你们家的两只大狗。两天前她就已经问过我了,为什么你只带边牧出来了,澳牧怎么了,她可担心了。”
“哈哈哈哈,澳牧没事,牠很好,让你的女儿放心。因为我和我女朋友分开了,这两只狗是我们一起养大的,所以我们决定一人带一只。”
“噢,原来如此。”
就这样,对个人隐私如此重视的德国人,在这个宠物狗社交的圈子里,无意间给街坊邻居们公布了他的个人情感状况。
事实上人们关心狗的初衷并不是打听隐私,而是大家都很在乎宠物狗们是不是都健康地生活在有爱的家庭里,主人们有没有好好地照顾牠们。
简单的微笑,招手,阳光中狗狗们摇曳的尾巴,在这个特别的社交圈里每时每刻都传递着爱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