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澳门篇)/“不复山河誓不休!”──华侨抗战的血脉长城\吴志良

2025-08-25 05:02: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抗战时期由援华美军记者拍摄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图片。\新华社

  滇缅公路上,一辆满载弹药的卡车在悬崖边缘颠簸前行。驾驶座上的年轻人来自马来亚槟城,单衣已被汗水浸透,双手紧握方向盘,目光如炬望向不见尽头的险路。怒江在深谷下奔腾,敌机在云层间窥伺,这位名叫罗开瑚的南侨机工后来回忆:“最危险的路段要数南天门,又窄又陡,旁边就是悬崖,看不到底。”此刻,他的脚下是三千九百名南洋华侨青年用血肉铺就的“抗战输血管”──车轮每转动一圈,便离光复山河近一寸。

  四海同心:华侨抗战的磅礴版图

  当卢沟桥炮火撕裂华北天空,全球华侨版图瞬间点亮抗战烽燧。一九三八年双十节,新加坡华侨中学礼堂内,南洋各属一百六十八名代表肃立宣誓,陈嘉庚主持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正式成立。电波自南洋辐射全球:美国迅速成立九十五个救国团体,加拿大、秘鲁侨社连夜组建救国会,非洲侨胞跨洋汇款,澳洲华侨集会示威──世界华侨版图上,抗日团体如星火燎原。

  经济动脉随之搏动。旧金山“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高悬标语:“把一切捐献给祖国!”四年间仅此一地即募得一千五百万美元;菲律宾小贩将每日收入半数投入募捐箱,缅甸华侨变卖温陵会馆、安溪会馆等栖身之所;秘鲁华侨教师含泪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孩童捐出早餐钱。至一九四○年,全球华侨捐款超十三亿元,侨汇九十五亿元,占当时中国军费的百分之四十三。

  更震撼的是人的远征。美国广东籍侨胞四万人跨海归国,加拿大航校华裔学员整批加入空军──中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比高达四分之三。菲律宾华侨自购十五架战机编成“飞虎队”,缅甸华侨献上十九架“缅甸华侨号”战斗机。正如闽籍侨领李清泉临终嘱托:“捐献遗产抚养祖国难童”,赤子之心已超越生死。

  港澳走廊:烽火中的海上生命线

  澳门内港码头在一九四一年冬迎来奇观:渔船与“电扒”(柴油机木壳船)如过江之鲫穿梭港澳海面。自香港沦陷,传统客轮为避盟军轰炸全面停航,这些简陋船只竟成中国唯一国际通道的守护者。日军舰艇在公海游弋,却难阻纵横交错的水道间,棉纱、奎宁、军械在夜色中转运内地。

  这座葡萄牙治下的“中立”孤岛,实为抗战暗战中枢。二十五万难民涌入使澳门人口激增,一百四十馀所中小学在炮火中书声琅琅;“澳门四界救灾会”以文艺演出掩护物资输送,学生剧团巡演收入尽数化作急救包。而界址不明的海岸线更成绝妙屏障──西江出海口河道纵横,日军斥责葡方纵容走私时,澳葡官员只需摊手一笑:“阁下指的具体是哪个坐标?”

  当滇缅公路被切断,澳门水道承担起“输血”重任。南洋惠侨救乡会购买的数千箱奎宁在此卸货,沿珠江潜入疟疾肆虐的东江游击区;美洲华侨捐赠的救护车拆解装船,经拱北关重组后开赴前线。这条“海上滇缅路”的脉搏,始终与万里之外侨胞的心跳同频。

  碧血长空:华侨子弟的赴死之路

  东江纵队名册里,“吉隆坡队”七十三名华侨青年姓名旁均印着特殊标记──无“回头纸”(重返马来亚的入境许可)。队长黄炜然率队登船时焚毁所有退路凭证:“不复山河誓不休!”在山林间,这些穿洋装长大的青年学会用土炮伏击日军车队,帮农妇挑水时宣传抗日。泰国归侨李中与妻子王丽先后战死:王丽夺枪搏敌血洒医院,李中率排死守马山高地,以血肉之躯换得司令部转移。

  更悲壮的行列在滇缅公路延伸。一九三九年二月,陈嘉庚发布《南侨总会第六号通告》,三千二百名机工分九批告别椰风蕉雨。新加坡青年白雪娇留书父母:“家国不能两顾,此去若捐躯战场,愿化啼鹃唤东风!”他们遭遇的是比枪弹更残酷的考验:新加坡机工符气簪抵达昆明即遇苦寒,南侨总会急製棉衣时,已有同伴冻殁;训练所竹棚漏雨,陈嘉庚闻讯怒斥西南运输处:“此非待义士之道!”

  三年间,一千八百名南侨机工殒命滇缅天险。日军轰炸机俯冲扫射时,马来亚华侨黄铁魂将卡车冲下怒江断桥阻敌;新加坡姑娘李月美女扮男装驾车,坠崖获救后继续驰骋“二十四拐”。当最后一批军火运抵昆明,幸存者衣领已缝入牺牲同伴的名牌──那是他们唯一能带回南洋的“骨灰”。

  旗帜永扬:从抗战烽火到民族复兴

  一九四○年盛夏,陈嘉庚踏访滇缅公路。在楚荣战地医院,他将南洋侨胞集资的蚊帐、奎宁交到伤兵手中,转身对记者坦言:“所见运输管理之弊,如鲠在喉。”这位“华侨旗帜”两度亲赴前线,致电蒋介石直陈改革方案,更动员南洋持续输送修路机械。五年后日军投降,流落云南的千名机工亟待返乡,又是陈嘉庚在新加坡督办复员文书,让忠骨有魂归处。

  昆明西山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松涛声似当年引擎轰鸣。当滇缅公路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当闽籍侨乡重印《烽火赤子心》,抗战华侨的集体记忆正在新时代血脉贲张──当年陈嘉庚为寒衣奔走呼号,今日“暖侨行动”越洋实施;昔日变卖会馆购战机,今朝华商投资祖国新产业。

  怒江畔的“抗战输血管”早已沉寂,但博物馆里南侨机工黄铁魂的皮手套仍保持着紧握方向盘的弧度。当年陈嘉庚在滇缅公路勉励青年:“挑得起国家重任,才配称时代新人”,此言如星火穿越八十年时空,点燃了新一代华侨的征程。他们血脉中奔湧的,始终是一九三九年那些南洋少年启程时怀揣的赤子之心──纵使身在万花筒般的异域,魂灵深处总回响着黄河咆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