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艺象尼德兰/再访“勃老”,感受父子情深\王 加

2025-08-26 05:02: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布鲁塞尔沙佩勒圣母教堂内的鲁本斯作品《基督将钥匙交予圣彼得》(覆制品)。\作者供图

  时隔一年重返布鲁塞尔。此次住的酒店又距离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长眠的沙佩勒圣母教堂(Notre-Dame de la Chapelle)不远,决定再去和大师“叙个旧”。

  一五六三年,老彼得.勃鲁盖尔从安特卫普迁居至布鲁塞尔。他在沙佩勒圣母教堂迎娶了老师彼得.科埃克.凡.阿尔斯特(Pieter Coecke van Aelst)之女、芳龄十八岁的梅肯(Mayken Coecke);两个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Younger)和老扬.勃鲁盖尔(Jan Bruegel the Elder)随后在布鲁塞尔呱呱坠地;著名的季节组画也是在此完成……一五六九年九月九日,“勃老”因病去世,安葬在其大婚的沙佩勒圣母教堂。这座有着哥德式外观和巴洛克钟楼的恢弘教区主教堂,意外地在不足十年内见证了大师的婚丧嫁娶。

  无独有偶,一年前到此就是阴云密布,此行也未能破例。迈进教堂,又一次体验了“包场”。“勃老”之墓在进门后右手边不远处的礼拜堂内。要知道,当年能够葬进教堂内且拥有独立小礼拜堂的绝非等閒,毕竟连伦勃朗、维米尔等今天在西方美术史中举足轻重的尼德兰巨匠都未曾有此待遇,还是如此“黄金地段”。待了近一小时,往来的游客没超过十个,更无人在意这里长眠着谁。时过境迁,无人问津的“勃老”如今倒也乐得清静。

  去年初次到访时由于下午要赶飞机,行色匆匆地拜谒大师便离开了。此次重返时间颇为充裕,我有机会在大师安息之地旁静静坐会儿。墙上带有“勃老”肖像的青铜纪念牌是一九三四年打造的,这位伟大的尼德兰画家则长眠于地面刻有其肖像的石砖下。上面还有一段拉丁语的铭文,“纪念老彼得.勃鲁盖尔,一五六九年九月九日,他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些画作绝非易事。当他睁大眼睛观察世界,与同伴探讨问题时,他的画作构思才更显精巧。”这段颇令人深省的文字,其句式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家、红衣主教佩特罗.本博(Pietro Bembo)为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写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拉斐尔,在他生前,大自然唯恐被他超越;他去世后,大自然也随他逝去。”一五二○年拉斐尔英年早逝时,“勃老”尚未出生。一位是奠定和谐典雅审美的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三杰,另一位是画中充满世俗烟火气的北方文艺复兴巨匠,两位寿数相近且改变西方美术史的天才,连墓志铭都异曲同工。

  在十七世纪,沙佩勒圣母教堂甚至以拥有三幅鲁本斯爵士及其工坊的真迹引以为傲。一六一三至一六一五年期间,“勃老”次子老扬.勃鲁盖尔特邀挚友鲁本斯爵士为其父母纪念碑前绘制了一幅《基督将钥匙交予圣彼得》,就悬挂在面朝父亲陵寝的墙上。遗憾的是,真迹于一七六五年被卖掉了,买家还很“贴心”地替换上了一张高仿。今天能在教堂内看到的便是覆制品,原作如今挂在两个月前我才到访过的柏林画廊内。画中耶稣基督授予圣彼得的两把钥匙,在西方天主教中代表至高无上的宗教权利,也代表了人们对天国的所有美好想像。时至今日,梵蒂冈博物馆的logo就是由这两把交叉的钥匙构成。金匙开启天堂之门,银匙代表人间管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我想,老扬.勃鲁盖尔特邀挚友鲁本斯创作此主题供奉在生父安息的礼拜堂内,其寓意想必是希望先父在天堂能继续肆意地施展其艺术才华吧。

  在鲁本斯覆制品下方的纪念碑上,刻有几排描金的拉丁语铭文。“致老彼得.勃鲁盖尔,这位勤奋严谨的画家,其艺术之美无与伦比,大自然这位万物之母都对他赞不绝口,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们对他羨慕不已,模仿者们徒劳地试图效仿。同时,也献给他的妻子梅肯.科埃克。老扬.勃鲁盖尔将此献给父母,致意最美好的祝愿。”这段简短的文字,寄托着儿子在父母双双故去后对他们的祝福与哀思。虽然他委托鲁本斯表达的“心意”现已在千里之外,但这段铭文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由我读来仍倍感情真意切。拜谒大师的初衷,除了“沾仙气”的渴望,还有那些物是人非后残存的无声慰借,弥足珍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