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地质的广场(下)\杨小波

2025-08-26 05:02: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完整绕圈走走看看,发现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这块约一百五十步长、一百二十步宽的长方区域,已被打造成独具匠心的专题地质文化广场,并且分区域作了精心的功能设计。

  其中,最靠近西四十字路口、由阜成门门内大街和西四南大街交角围出的约九十步长、九十步宽的区域,称为“地质科普广场”,是整个广场的主体部分。

  从北边“地质科普广场”地上标牌旁走入,两侧裁剪整齐的冬青绿墙,一路围护着斜长小径蜿蜒前去,背后绿树浓荫密布。脚下光滑的石板路面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宽路面由菱形石板密缝组成,两边的窄路面由长方形石板组成。左侧的长方石板路面上,依不同的距离,钉着十一块正方银色金属牌,标着不同的地质年代。踏上这条不长的石板小径,仿佛走进那个遥远的时光隧道。于是,在不足百步的石径上,我就从远古走来,先后跨越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直到圆形中心小广场。

  小径右侧的长方石板路面上,则相对应钉着三块正方银色金属牌:“古生代”、“今生代”、“新生代”。

  小径两侧,由古及今,由“凹”形冬青墙三面围护,还交错摆放着八块精美矿石标本,基座金属标牌上分别写着:“麻片岩”、“莹石”、“钒钛磁铁矿”、“硅化木”、“结核”、“铜镍硫化物矿石”、“竹叶状灰岩”、“金伯利岩”。

  其中的“竹叶状灰岩”棕色岩体光滑表面,布满浅白色的竹竿竹叶,如同着色加密版的郑板桥竹画,令人称奇。金属牌简介:“因截面砾石形似竹叶而得名,形成于潮汐波浪活动频繁的海滩地区,主要用作建筑饰材和工艺品原料。该标本产自山东莱芜。”

  从东北角斜着进入,则仿佛选择了个历史人文的切入角度。两边围护小径的冬青绿植内侧,又加铸了低矮后倾的红绣铁墙,似两侧坚实的防波堤,护送长江大河缓慢起伏而去。

  入口处右侧设置一块大方石台,台面上镶嵌着一组精美的街区铜雕作品。中间是面向东南西北围起的四个牌楼,分开四块房屋纵横的居民区。旁边的“西四牌楼”说明:“西四,元代为羊角市,明永乐年间,于十字路口四面各立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牌楼,东曰‘行义’,西曰‘履仁’,南、北曰‘大市街’。因四座牌楼位居皇城之西,故称西四牌楼,简称西四。一九五四年西四牌楼拆除,地名沿用至今。”

  从正东面进入,则遇到一个圆形小广场,围种着七棵银杏树、两棵松树、两棵梅树。圆形的六圈石板地面,围着圆圈冬青绿植,绿植围护的圆形碎石空地中间,竖起一人多高的二层黑石方体基座,上面端塑着人物胸像。背面黑石基座上,金色的隶书密密麻麻记述着他的生平,正面黑石基座上,是“李四光”三个金色手书大字,下面一行数字:“1889-1971”。

  作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卓越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李四光为祖国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科学界、知识界的一面旗帜。

  塑像的李四光,目光深邃,炯炯有神,坚定地望向右前方。在他塑像身后的圆圈地面旁,对称摆放着两块矿石标本,一块是咖啡色的“冰川擦痕”,“是指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携带的岩石与基岩相互摩擦形成的条痕,可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根据发现的冰川擦痕确立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另一块是“佘太翠”,“因产自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佘太镇,又颇像硬玉翡翠而得名,是由粒状石英组成的石英岩,因含铬云母而呈绿色。可作为观赏石材或玉石饰品材料。”

  地质科普广场的旁边,便是地铁西四站的出口,站口房顶墙面也以菱形构图呼应着地质广场的文化风格。

  中国地质博物馆门口张贴着一张巨幅照片: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嵌入湛蓝的天空,峰顶处被吹散的雪粉,飘向左边,不知将落何处。

  站在西四十字路口路边西望,左边是宏阔的博物馆,右边是安静的广济寺,前面是隐约的白塔。

  世界之大,品类之盛。勘探不易,岂能有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