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诚信兮,归来\云德

2025-08-27 05:02: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新华社

  当某些电商平台运用算法制造万人疯抢的虚假繁荣,网红店舖花钱雇人排队、直播带货全网最低价的狂欢叫卖声此起彼伏的时候,饥饿营销开始异化为行为艺术,商家们居高不下退货率后面无数P图软件制造的视觉谎言已变成可以量化的流量筹码;当辛苦一年的打工者讨不到回家的工钱、烂尾楼的业主举着购房合同维权时,工厂老板和开发商当初信誓旦旦的保证早已随风而逝;当公共社交平台曝出恋爱培训教学如何设计“无意间”露出奢侈品,公园的相亲角拿房产证和工资单作个人简历,九宫格里的照片成为人设骗局的时候,婚姻契约业已蜕变为资产负债表和后现代情感荒漠里的海市蜃楼;当核心期刊明码标价成为产业链、知识付费平台上洗稿团队批量生产所谓的深度好文,大学教授用PS技术修饰实验数据、走红作家涉嫌剽窃的热点尚未冷却,国际期刊又公开撤稿诸多学者百馀篇论文的时候,知识殿堂的贋品作坊竟然也进入了以技术对抗技术的歪门邪道……面对这一切,人们会在震惊之余猛然警觉:历代圣贤所倡导的“不诚无物”训诫失灵的风险正在日益加剧,某些个体的失信、行业的陷落与公共道德的滑坡,正在蚕食且消解着民众对于规则的敬畏,信任的崩塌业已对社会肌体造成严重损害。如何让诚信归来,或已成为扭转不良社会风气的当务之急。

  诚信,历来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传统美德之一。它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秉持真实、守信的原则,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无数的经典故事无时不在诠释着诚信的必要与价值。秦国当初立木为信,让民众亲眼见识了当政者承诺的无欺,成功奠定了商鞅变法坚实的社会基础。曾子之妻为哄孩子不要在集市上哭闹,随口许诺回家后宰猪吃肉,曾参听后不顾妻子阻拦,毅然杀猪兑现承诺,在给孩子做出承诺不欺、言出必行家教榜样的同时,也向世人传递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诚信乃做人做事之根本。

  现代社会,尽管城市的水泥森林和生活的快节奏严重疏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网络空间交互的陌生化正日益加深代际间的数字化鸿沟,但诚信依然还是公民、机构和行业立足社会的重要基石。只有做个诚实守信之人,才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保持政府机构和行业的良好信誉,才能维系自身的权威和社会号召力。特别在商业领域,诚信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企业只有始终遵约守规,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相反,某些不讲诚信的企业即便能在短期内获益,但也会因虚假宣传和质次价高等失信行为而陷入困境,最终被市场淘汰。

  重塑社会诚信,首先要建立切实的社会规范,彰显制度的制约作用。中国许多文明城市和乡村都制定了新型的乡规民约,对公民行为提出明确要求;一些工业园区和集贸市场开始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失信商户和企业有了严格的退出机制;新加坡组屋区铁门后挂有社区公约,朴素的条文背后均是严苛的失信惩戒。这类微制度意在表明:诚信建设必须加大违约失信的成本。如果把这些信用机制进一步引入公共场所和社区,就可将诸如公民守法、文明礼貌、税费缴纳、垃圾投放等日常行为转化为可累积的信用积分,让守信传统在数字时代得以重生。

  重塑社会诚信,要利用现代技术堵住失信逃逸的可能。杭州的城市大脑正尝试将传统的契约精神重新编码,把企业环保纪录、商户投诉数据在区块链上永久留痕,形成数字时代的“三官作证”。犹如敦煌契约中“若身死,一仰妻儿代偿”的血脉承诺,或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把学徒的诚信纪录纳入职业档案,形成贯穿人生的信用图谱。若是每个二维码都能成为会讲故事的信用资证,失信行为自然无处遁形。

  重塑社会诚信,必须重建信仰的高地。过去百年老店的传承仪式,学徒都要对着祖师爷或关公神像磕头发誓,把遵守行规和信义当作毕生的信仰与追求。景德镇的陶艺大师们会在窰神像前摔碎瓷器次品,这样的动作比任何质检报告更具震撼力。现在一些有志者为恢复古法製瓷,坚持在每件作品底部手书若有瑕疵,原银奉还的字样,他们采用比区块链更精准的信用算法:在标准化生产时代,以古老的灵魂釉料,让冰冷的制度散发出人性的温暖。

  重塑社会诚信,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态。因为诚信是个人人参与、个个有份且相关交织的系统工程,只有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利原则下才能真正实施。云南哈尼梯田延续千年的灌溉系统,关键在于每条水渠都有沟长家族世代守护,如果不能坚守公义,秩序就会迅速瓦解。借鉴这种生态智慧,政府部门要以身作则,信守承诺,建立规范的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报告制度,各行各业都应设立从事公共服务的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要请著名的法官和律师在媒体和课堂上开设契约精神课程,聘用有良好声誉的退休干部和教师担任政府、行业和社区诚信观察员,实行有效的社会监督,让诚信理念像毛细血管般渗透社会的每块肌理,失信的病毒再也无法侵害健康的社会肌体。

  威尼斯总督府地牢墙壁上至今可见囚徒刻下的还债誓言,苏州明清会馆的失信碑仍在警示着南来北往的商贾。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诚信的再建毋须推倒重来的轰轰烈烈革命,而是唤醒集体记忆的精细修复工程。因为电子合同的加密算法与祠堂里祖先训诫产生的量子纠缠,在数字时代依然可以同频共振,只要拨开互害模式制造的层层迷雾,我们不难重新找到社会诚信的那片耀眼星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