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光影大师\江 恒

2025-08-28 05:02: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圆顶礼帽、青苹果、云彩和烟斗,看到这些东西,你会想到谁?能出色驾驭它们的人,恐怕非超现实主义大师勒内.马格里特莫属。

  三年前歌手周杰伦在发布的《最伟大的作品》MV中,致敬了马格里特创作的著名自画像《戴黑帽的男人》。画作画的是戴圆顶礼帽、穿长款大衣、打红色领带,并用一颗青苹果挡住脸部的人,背景是云彩、大海和一堵矮墙。实际上,马格里特创作过多幅有关绿苹果的名画,比如房间里摆放着巨大绿苹果的《静聆之屋》,以及绿苹果上面写着“再见”字样的《哀伤游戏》等。后者由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四歌手保罗.麦卡尼收藏,并成为该乐队唱片公司Apple Corp标志的灵感来源。

  除了苹果,烟斗也被马格里特“玩”出新境界。他在经典作品《形象的叛逆》中,只画了一个烟斗,下面有一行文字“这不是一个烟斗”。如何理解这幅画?马格里特自己说:“有名的烟斗啊,人们老是用这个来批评我。然而你能填满我的烟斗吗?你不能,因为画上的只是一种象征,难道不是吗?所以如果我写下‘这是一个烟斗’,这样的话,我就是在说谎了!”如果听不太懂,不妨去看他的另一幅作品《集体发明物》,画中空旷海岸边有一条鱼躺在那里,鱼的下半身长着一双女人的长腿,这正是马格里特提倡的“眼睛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就像作家彼得.盖伊在《现代主义:异端的诱惑》一书中所说,对于马格里特给观众出的谜题,最好的解答方式就是把它们看成视觉双关语。

  艺术界形容马格里特有“对哲学与智力极端着迷”的特质,这也决定了他艺术风格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先担任商业插画师,之后涉足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随着搬到巴黎最终转向超现实主义。他擅长将平凡的事物置于非凡的环境中,挑战观众对现实先入为主的看法。如同他的名言,“成为超现实主义者,意味着从你脑海中排除所有你所看到的事物的记忆,并始终寻找从未发生过的事物。”

  但让马格里特真正成名的,是他在《光之帝国》系列中对光影的惊人运用。他一共画了二十多个不同版本,描绘的都是阳光明媚的天空下,有着树木和房舍等夜间景物,他神奇地将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光影状态融合在一幅画中。而其中一幅《上帝的客厅》则正好将光影调转,阳光普照下的家园背后,换成了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景。真实还是虚幻?正是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独具匠心的用意。实际上,《光之帝国》里的房舍,就像烟斗一样,它根本不是房子,而是马格里特想像中的“暗箱”,与夜色共存的灿烂蓝天表明,思想在紧闭的头脑中产生奇怪的光芒,并在密封的窗户后面神秘地发光。马格里特说过,《光之帝国》所表现的是我所想像的,即夜间的风景和我们白天看到的天空,风景让人想起夜晚,天空让人想起白天,我把这种力量称为“诗”。他认为,我们不能害怕日光,因为它几乎总是照亮一个悲惨的世界。

  马格里特为何对光影有如此不同寻常的理解?一种说法是他受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画家约翰.格里姆肖的启发,其以绘画夜晚著称。马格里特在一九三六年曾参加伦敦国际超现实主义展,并在随后的几年内多次赴伦敦小住及从事创作,包括英国浪漫主义等绘画风格都对他艺术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另一种说法是可能他作为狂热电影迷的某种映射。《光之帝国》反映了电影的明暗对比,幻影般的光透过黑暗投射出来,人们睁大眼睛做梦。在马格里特早期画作《蓝色电影院》中,就以此形式颂扬了艺术的阳光明媚。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七三年《光之帝国》曾被巧妙地用在电影《驱魔人》的海报上,设计保留了马格里特的路灯和有亮光的窗户,但使它们更加刺眼,又把树木砍成灌木,成为海报中的经典之作,无疑是对他电影情结的致敬。

  在去年底纽约秋拍上,《光之帝国》以一点二亿美元的创纪录价格成交,巩固了马格里特在艺术殿堂的地位。正如作家杰德.麦肯纳在《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一书中所写,马格里特是艺术家,但更像是哲学家,他的这些画作不是梦,它们都是事实。

点击排行